第455章 《特赦1959》发表(3 / 6)
,学习国外的戏剧表演方式,是包容的表现,毕竟咱们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它们是好还是坏?
但从目前观众的反响来看,咱们本土的风格还是胜出的。不单单是本土,拿《推销员之死》来举例吧,也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证明了这种风格是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
我们不一定非要去学习西方,为了西方的那种风格特意去写一部剧本。
为了醋特意去包一盘饺子,你重点是在醋还是在饺子上面?观众吃的是醋还是饺子呢?
我认为写不出来话剧剧本的时候,要多去社会上看看。剧本取材于社会,尤其是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它会产生更多的信息,更多可写的故事。
燕京的角落、西北的高原、中原粮仓、鹏城的变革,何来没有可以写的东西呢?”
编剧何冀平赞同地说道:“是啊,国家在变革,变革就会产生故事、矛盾冲突、成功喜悦,这都是可写的地方。《好运大厦》不就是时代的产物吗?一民同志没创作之前,大家也没想到一只鸭子能成为观众趋之若鹜的作品。”
“哈哈哈,一民同志,我赞同你的想法。我也觉得,我们这片土地有太多可以写的了。处在变革、各种矛盾交织里的社会,是我们这些写故事人的幸运,我们不缺少材料,只缺少发现的眼睛。”
刘锦云是现实主义的代表,刘一民的观点让他高兴地想要拍桌子。
“一民同志,如果说写话剧就是很难,我下去采风还是写不出来,不仅没办法像你这样丰产,也没办法一年写个一部,怎么办?”提问的声音从角落里传来,刘一民没看清对方是谁。
刘一民直着身子说道:“一年写出来一部还行。”
“那要是几年都写不出来呢?”
“几年都写不出来?话剧哪里很难了?从诞生之后一直都这样。写不出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这么多年文笔有没有进步?有没有认真写作?”刘一民打趣道。
会议室内编剧笑成一团,提问那个编剧也笑了,他一年还是能写出一部的。
不少编剧讨论了一下写作线索问题,如何有效的抓住写作那个念头,或者看到一个事物,准确的判断出来有没有写头。
“要看这个事件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特殊性,有没有深挖的可能。现在小品很流行,《戏台》将喜剧和深思结合起来,大家也可以单独写点喜剧剧本。在繁忙的工作中,让人民群众乐一乐也挺好的。”
不少编剧会觉得小品这种风格上不了台面,好的编剧不写这种东西,没有深意和批判性。
下午五点左右,讨论正式结束。
吃过饭刘一民就坐在演出厅的前排,一边休息,一边等着开演。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