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特赦1959》发表(2 / 6)
bsp; 曹禹趁着这个时间,让刘一民给人艺的编辑组的编剧开个分享会,教教大家如何创作剧本。
人艺的编剧接到院里的通知,下午刚吃完饭就跑到会议室里面找位置。
刘一民休息一阵走进会议室,看到里面的场景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手表:“同志们,我没来晚吧?”
“一民同志,是我们来早了,大家都想听你做分享呢!”编剧何冀平笑着说道。
下面的编剧齐齐笑出了声,接着响了整齐的鼓掌声。
“大家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在座的各位不少都是我的老前辈,我讲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提一提意见。”
“一民同志,你不要谦虚,现在我们在座各位哪个比得上你。你学贯中西,对外国的文学非常了解,对国内观众的喜好把握的极为到位,我们应该多多向你学习。”顾威起身冲着在场的其余编剧说道。
顾威在做导演之前,一直都是编剧,在人艺算得上老资格编剧了。
他一发话,其余人纷纷点头。
编剧刘锦云说道:“一民同志,开始吧。”
刘一民中午的时候想了一下,觉得跟大家讲目前的中外话剧对比不错。
“目前国外的话剧主题无非分为三类,第一种是表现政治诉求的;第二则是社会心理的探讨;第三种则是表现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困境。
比如,咱们演出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就是表现了美国推销员的生存困境以及表现出来的群体性的社会心理。
说明了目前美国商品社会的洪流中,作为个体的人在这种洪流中艰难的生存之路,欲望社会对个人的这种摧残。”
刘一民的三个分类让下面的编剧眼前一亮,赶紧记录下来,觉得这是刘一民对西方话剧深刻洞察之后的理论总结。
“三类的主题,但是表现风格上分为了很多种,有现实主义风格的,也有注重形式新潮的意识流作品。
咱们人艺也学了不少,如《绝对信号》《车站》等等,强调小剧场沉浸式表演。”
刘锦云忍不住问道:“一民同志,你觉得咱们学这个怎么样?”
“大家觉得呢?”刘一民反问道。
顾威说道:“这些小剧场反响是有的,可是做不到像《天下第一楼》这种现象级。”
接着又有几位编剧发言,认为之所以达不到现象级,是不是小剧场的原因,或者是国内学外国学的不到位。
刘一民笑着说道:“大家讲的都有道理。从人艺角度看,人艺在坚持本土话剧风格作品的同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