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刘一民慈善拍卖会(2 / 6)

加入书签

《巴黎评论》的样刊。

    刘一民写作的《黑奴的自由》被刊登在了最新一期的《巴黎评论》上面,不过名字被改成了《黑奴的救赎》。

    《巴黎评论》跟刘一民交流过改名的事情,刘一民觉得名字改的不错。

    “‘救赎’在《新约》里的意思代表了痛苦、赎罪和解脱。黑奴通过自己的行动,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刘,这本的发表我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乔治坦诚地说道。

    “讲一讲?”

    “这本揭露了南北战争的真相以及黑人的奴隶命运,讽刺了政治、政客的虚伪。黑人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所谓的解放奴隶的宣言和人权自由的追寻都无法使他们获救,能救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

    这跟此类作品对于奴隶宣言的正面宣传是冲突的,我们编辑部的意见分歧特别的大。不过我觉得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

    刘一民翻看杂志,《黑奴的救赎》被放到了头栏,里面还插了几幅图。

    《巴黎评论》认为这本的市场巨大,提前印刷了四十万册,是春节刊首印数量的两倍。

    恰好在此期的发行是在刘一民领奖之后,趁着文学奖颁奖的热浪,乔治觉得四十万册满足不了全球的市场。

    但他也不敢赌,只能根据情况加印。

    《黑奴的救赎》写了约十万字,根据一个字15美分的价格,刘一民总共得到约一万五千美元的稿费,缴纳完美国的税后,只能拿到一万出头。

    乔治刚聊完,中国书刊社的尼琪紧跟着来了,询问刘一民欧洲之行如何。

    “总体来讲还是非常愉快。”

    “欧洲巡回演讲,你为那些书商挣了不少钱吧?刘,我从英国BBC电视台里看到了你受欢迎的画面。”尼琪坐在沙发上翘起了二郎腿,尼琪的话里带着羡慕。

    刘一民靠在沙发上以一个极为舒服的姿势面向尼琪:

    “尼琪女士,奥运会期间,我也在加州做了不少的演讲。”

    刘一民在英法德意、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演讲为书商提高了不少销量,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刘一民在几个国家的影响力,这将影响后续的书籍销量。

    真要算单场活动挣多少钱的话,书商赚的并不多。场地费、人员费、出场费都是一笔开销。

    法国出版商挣的最多,有多个市政部门的采购。这几笔采购里面,市政采购的价格完全就是书籍的标价,比市场真实卖价都高,多出来的利润都给各级的史密斯专员了。

    “刘,真高兴你获得了美国图书奖,今年的竞争很激烈。你是第一个获得这个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