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国际写作营的屁股露出来了(1 / 6)

加入书签

    《最美的青春》讲的是一群年轻的大学生走上塞罕坝,与原有的林场职工一起组成先遣队上山种树的故事。

    以六十年代国家号召植树造林,兴建塞罕坝国营林场为背景。此时的塞罕坝黄沙漫天,坝上的人连媳妇儿都娶不到。

    一名城市里的年轻人率先响应国家的号召,向组织上申请调到了塞罕坝,从大学老师成为了林场职工。

    冯程带着一只路上收养的流浪狗走进林场,刚到林场就因为拿粮食喂狗跟厨师刘师傅发生了争执,两人因为杀狗问题大打出手。

    经过领导调解,刘师傅才知道冯程是在当地打游击牺牲的冯大队长唯一的孩子,两人解开误会,刘师傅允许冯程用剩饭喂狗。

    刘师傅带着冯程来到冯大队长埋骨的树下,这棵树正是塞罕坝仅剩的那一棵树。

    冯程在林业局的安排下,上坝种树,可惜存活率极低,之后虚心向老技术专家学习技术,在老专家去世后接过种树的衣钵。为了提高存活率,林场派遣先遣队建设育苗基地。

    接着在国家林场成立的背景下,林场招收到了一批的学生来到塞罕坝进入先遣队。

    只知理论不懂实操的大学生,加上不适应艰苦的环境,跟冯程和其他先遣队成员不断爆发矛盾。

    地窝子在大学生看来,就是放白菜的地窖根本不像是住人的地方,男生发牢骚,女生直接哭了,一时间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

    当然在这群大学生里面也有实干派,大学生覃雪梅就是其中的代表。

    不过理论功底扎实的覃雪梅跟半路出家的冯程第一次见面,就吵了起来,覃雪梅差点被冯程一镢头送走。

    冯程的此举让林场认为他的精神出了问题,要把他送到精神病院,毕竟在山上三年没种活一棵树,又把自己搞成了野人……

    之后双方矛盾冲突不断,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学生们也逐渐开始适应塞罕坝,并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冯程和大学生们合力种树,并发现了外地来的树苗不能适应本地气候,本地育苗的方式也不行,最终使用“全光育苗”的方式提高了种树的成活率。

    所谓“全光育苗”其实就是不用遮阴,树苗在苗圃里就开始承受日照和风雪的毒打,长大后再种到山上,种植成活率大大提高。

    温室里的花朵适应不了风吹雨打,散养的孩子长大后生命力更强。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改进,塞罕坝植树成林的速度加快,在时间的积累下,风沙荒漠下的塞罕坝终成绿洲。

    这批大学生除了以覃雪梅为代表的大学生最终安家塞罕坝外,跟随覃雪梅而来的追求者武延生却时刻想走,在种树的过程中不断作妖,为了获得覃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