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朱霖和龚雪斗艳(1 / 6)

加入书签

    《戏台》之下,各种暗潮涌动。有人津津乐道,有人阴阳怪气,只不过阴阳怪气的人都没有跳到明面上。

    大量的读者群体刚开始并没有看出其中的深意,不过凡是洞察到其中深意的“大聪明”都迫不及待地向旁人说着自己的看法。

    开口就是“你知道吗?”、“哎呦喂,你理解的浅了!”、“怎么样?听懂了吗?里面的弯弯绕绕掰开了揉碎了告诉你,这你受得了吗?”

    经过口口相传,大家再用自己的“私货”勾兑一下,一个个全新的版本涌现。

    自古以来,隐秘事尤其是接触不到的隐秘事是最令世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大家都在猜这是在骂谁,心虚的人走在路上都觉得有人在戳着自己的脊梁骨。

    不少人最喜欢看批判的作品,将带着“批判”的作品奉为圭臬,认为这才是文学存在的意义,可当批判到自己身上,一切都变了。

    如果是普通的作家来写,大部分人可能一笑而过,认为是心血来潮之作,甚至认为文坛要起来一位了不得的年轻人。

    可如今是刘一民来写,一个自从78年成为作家后,就在文坛声名鹊起、声名远播海外的作家,就不禁让人猜测,是不是在洞察文艺界之后,特意写的一篇。

    人艺,曹禹的办公室内,曹禹拿着《人民文艺》已经看了许久。作为人艺的院长,曹禹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到了班主的身份之中。

    等过了一会儿,曹禹叹了一口气:“王濛同志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啊,这样的文章发出去,是得要考虑下影响。”

    “老师,您觉得怎么样?”刘一民笑着问道。

    “好,鲁迅先生的杂文以‘标枪’般的战斗风格,在嬉笑和讽刺中完成批评。你这跟他还有不同,你是于嬉闹深层找寓意,埋藏不深不浅,但不找的话就不知。”

    曹禹将文章内容夸赞一番,并没有具体指出批判的目标对象。夸赞之后,又讲起自己在人艺当院长的左右为难之处。

    刘一民说道:“任何国家的文艺作品都对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所体现,只是多少而已。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一件极坏的事情。”

    懂行的干涉叫指导纠正,不懂的叫瞎搞。

    “真可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名字叫做《戏台》倒也正合适。这种风格的作品出现在话剧舞台上,也不知道效果如何。

    某种表现风格,跟春晚舞台上小品《吃面条》倒是相似。”

    曹禹一时拿不定主意,准备在内部开一场会议讨论一下。风格拿不定主意倒是其次,主要是考虑演出的影响。

    曹禹召集了于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