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青年作家座谈会(3 / 5)
学成就,尤其是青年文学作家展露头角,说明文坛已经慢慢告别了青黄不接了。
接下来的不少人开始主动发言,一群年轻人嘛,谈论文学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积极。
汪曾琦坐在刘一民旁边,低声问道:“刘一民同志,你不说几句?”
“我先听听大家怎么说!”刘一民笑了笑。
他已经搞清楚《燕京文艺》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了,一是为了约稿,招揽一些年轻作家,另一方面嘛,则是想通过大讨论,向整个文坛吹一吹风。
尤其是请来了卢新华,这位伤痕文学的命名之作的作者。还有《歌德还是缺德》的作者李建就能看出来,《燕京文艺》就是想让大家吵下去。
卢新华是伤痕的拥护者,李建则是认为应该歌德,不歌德的人就是缺德,两个人都挺极端的。
《燕京文艺》里面的这场争论只是大争论的一角,自从8月份以来,几乎所有的杂志和作家都卷了进去。
像刘一民这种没写伤痕文学也没写歌颂文学的很少,加上一直在人艺,才一直远离了舆论场。
“我觉得,文学作品应当富有战斗性,革命性。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吹吹打打,一片和谐,应该要尖锐,勇敢地指出错误并与之抗争。”卢新华大声地说道。
说完,一群人开始附和。
“文艺作品应该是鼓舞人心,让人积极向上的,不是让人看了一肚子牢骚,这不是文艺的目的!”李建也大声地嚷嚷道。
李轻泉跟周燕如对视了一眼,好嘛,终于有了点讨论的味道了。
见大家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汪曾琦也忍不住说道:
“文学作品应该反映现实,但也不能对着一个问题穷追猛打,搞一个问题扩大化。实事求是的讲,我是经历过十年的人,也住过牛棚。但我写不出来所谓的伤痕文学,苦难的日子里,大家应该往前看嘛!”
汪曾琦的作品就以批判性不强被大家所批评,认为他的都是些日常的生活,絮絮叨叨,难登大雅之堂。他的《人间草木》散文集里面,讲的是种地种果树的那些事儿。
他的也是如此,多是琐碎日常,比刘一民的更通俗。
没有批判性,你也能算个作家?
呸!
李轻泉眉头一挑,又将目光望向刘一民说道:“一民同志,你也讲一讲嘛,《中青报》青年作家投票第一名,你的意见还是很重要的。”
这老小子,是故意的吧!
刘一民直了直身体说道:“刚才,汪曾琦同志说的很有道理,现实主义作品应该忠于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