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寒门元稹:从冻饿少年到科举新贵(4 / 4)
就散了——是啊,他不是为了自己当官,是为了娘,为了韦丛,更是为了那些像他小时候一样苦的百姓。
有了韦丛这个后盾,元稹更有干劲了。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继续写诗文,名气越来越大,后来还考上了进士科(之前考的明经,进士科更难,也更受重视),真正成了“科举新贵”,仕途也一步步往上走,从河中府的小吏,做到了监察御史,再后来还成了宰相级别的官员。
可惜的是,韦丛没能陪他走到最后——在他们结婚七年之后,韦丛因为操劳过度,加上身体不好,病逝了,年仅27岁。韦丛走后,元稹伤心欲绝,写下了《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等一系列悼亡诗,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了千古流传的深情名句。
后来有人说,元稹是靠韦家才发家的,只有元稹知道,韦家给的是机会,而韦丛给的,是让他能在寒门逆袭路上,一直有勇气走下去的温暖和支撑。
寒门崛起,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回望元稹的早年岁月,从8岁丧父、家徒四壁,到15岁明经及第、21岁入仕,再到24岁娶韦丛、一步步成为科举新贵,他的“逆袭”从来不是偶然。
是母亲郑氏在寒冬里拨亮的那盏油灯,教会他“读书能改变命运”;是韦丛在破屋里拔下的那支金钗,让他知道“有人愿意陪他共苦”。这两个女人,一个给了他“站起来”的底气,一个给了他“走下去”的勇气。
常说“寒门难出贵子”,元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寒门难,但不是不能。难的是在冻饿交加时还能坚持读书,难的是在一无所有时还能守住骨气,更难的是在逆袭路上,能遇到愿意陪你一起扛的人。
而元稹最难得的是,他没辜负这份坚持,也没辜负那些人的成全——他靠读书走出了寒门,靠本事在仕途上站稳了脚跟,更用一生的深情,记住了那个陪他从破屋到出头的韦丛。
这大概就是“寒门崛起”最动人的地方:不是最后有多风光,而是在最苦的时候,有人陪你熬,有人信你能行,而你,也没让他们失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