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王勃与杨炯的半生知己路(4 / 4)

加入书签

 有人问他:“您觉得,当年你们几个,真的改变了文坛吗?”

    杨炯笑着点头,指了指桌上的诗稿:“你看,现在的年轻人写的诗,不再是只写宫廷里的花花草草了。他们写塞漠,写江河,写百姓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当年想做的事。”

    他没说的是,多年后,有个叫杜甫的诗人,写了首《戏为六绝句》,里面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评价,比任何赞誉都让他欣慰。

    初唐四杰,四个命运坎坷的文人,却用自己的笔,把诗歌从宫廷的狭小天地,引向了江山塞漠的广阔世界。王勃的雄浑、杨炯的刚健、卢照邻的铺陈、骆宾王的激昂,共同奠定了盛唐诗歌的基础。

    而王勃与杨炯的友谊,就像这初唐文坛里最亮的一束光——从十岁宴上的遥遥一瞥,到春日茶舍的惺惺相惜,再到生死相隔的痛惜,他们用才华和真心,演绎了一场“知己难遇,千古同钦”的佳话。

    窗外的海棠开得正好,像极了662年那场升平宴上的模样。

    杨炯拿起笔,在王勃的诗稿上轻轻题了一句:“青史留名,不负少年时。”

    这,大概就是对他们半生知己路,最好的注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