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崔护:“人面桃花”写尽人生遗憾(4 / 4)

加入书签

能让所有人都懂。

    这种“接地气”的诗,反而最有生命力。一千多年来,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飞流直下三千尺”,但每个人都经历过“物是人非”——去年一起吃火锅的朋友,今年各奔东西了;去年陪你过年的人,今年不在身边了;去年常去的小店,今年关门了……这些小事,都藏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里,所以不管过多少年,只要有人想起这些遗憾,就会想起崔护。

    为啥是崔护?一诗定名的背后,是中国人的“情感密码”

    为啥偏偏是崔护,能靠一首诗“吃”千年?其实不是崔护有多厉害,是他写透了中国人心里最软的那块地方——我们不喜欢太直白的难过,不喜欢哭天抢地说“我好伤心”,我们习惯把情绪藏在景里,藏在“桃花依旧”里,藏在“春风还笑”里。

    崔护从来没说过“我想那个姑娘了”“我好难过”,他说“去年今日此门中”,说“人面不知何处去”,可谁都能读出他心里的遗憾。

    这种“含蓄的深情”,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就像清明节扫墓,我们不只会哭,还会给亲人摆上他们爱吃的菜,说一句“今年家里都挺好的”;就像朋友分别,我们不只会说“舍不得你”,还会说“明年春天再一起看桃花”。

    崔护的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每个人心里的“遗憾盒子”。不管你是唐朝的书生,还是现在的上班族,不管你遗憾的是爱情、友情,还是逝去的时光,只要读到“桃花依旧笑春风”,就能想起自己的故事,就能找到共鸣。

    而且崔护这个人,也配得上这首诗。他当官的时候,没想着贪钱,没想着摆架子,想着给老百姓办事——在长安当京兆尹,他敢管宰相家的仆人;在岭南当节度使,他给少数民族送稻种、建药局。他不是个只会风花雪月的诗人,他是个心里有温度的人,所以他才能写出有温度的诗,才能懂普通人的遗憾和欢喜。

    现在再去长安城南,没有当年的小院了,可每年春天,还是有很多人去看桃花,嘴里念着“去年今日此门中”。其实大家找的不是那个小院,也不是那个叫绛娘的姑娘,是找心里的那段“春天记忆”,找那个曾经心动、曾经遗憾的自己。

    这就是崔护的厉害——他用二十八个字,写了一首诗,也写了中国人千年不变的情感。不管再过多少年,只要还有人在春天里想起“去年的人”,崔护和他的“人面桃花”,就永远不会被忘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