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贾岛:从和尚到“诗囚”(2 / 4)
打鼓:还俗?考科举?他一个连饭都快吃不上的和尚,哪来的底气跟那些名门子弟比?可韩愈拍着他的肩膀说:“我看好你,你缺的不是才华,是一个机会。”
就这么一句话,让贾岛动了心。贞元十六年(800年),23岁的贾岛脱下僧袍,换上粗布长衫,离开了住了七年的禅房。走的时候,他回头看了一眼庙里的油灯,心里默念:“无本和尚没了,以后只有读书人贾岛了。”
还俗应举:长安破屋里,考到44岁才中进士,转眼又被贬
贾岛到了长安,才知道韩愈说的“机会”有多难抓。唐朝的科举,比现在的高考难一百倍——全国就招几十个人,考生却有好几千,而且大多是官宦子弟,像他这样没背景、没money的“草根”,想考上比登天还难。
他在长安城外租了间破屋,屋顶漏雨,冬天漏风,可他不在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书,中午啃个冷饼子,晚上点着油灯写策论,写累了就琢磨诗句。
有一次,他写了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可不是夸张,他为了一个字,真能琢磨好几天。比如写“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吹”和“满”这两个字,他在屋里踱来踱去想了三天,连饭都忘了做。
可科举这东西,就像个磨人的妖精,越得不到越想抓。元和七年(812年),贾岛第一次参加科举,满怀希望地走进考场,结果放榜的时候,从头看到尾,没找到“贾岛”两个字。
他坐在考场外的台阶上,看着别人欢呼,自己攥着卷子,眼泪差点掉下来——他想起了韩愈的话,想起了禅房里的日子,觉得自己像个笑话。
从那以后,贾岛就成了长安科场的“常客”——年年考,年年落榜。有人劝他:“你都快四十了,还考什么?不如回家种地。”贾岛不听,他说:“我除了写诗,就只会考试了。”他的日子越来越穷,有时候连饼子都买不起,就去河边钓鱼,钓上来就烤着吃,钓不上来就喝凉水,可就算这样,他手里的笔也没停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1章贾岛:从和尚到“诗囚”(第2/2页)
直到长庆二年(822年),44岁的贾岛熬出了头——放榜那天,他在榜单中间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他当时就疯了,在长安街上又哭又笑,拉着路人就说“我中了!我中了!”晚上,他买了半斤酒,一盘花生米,一个人坐在破屋里喝到天亮——这是他来长安二十多年,过得最痛快的一天。
他还没高兴多久,麻烦就来了。中了进士后,他写了首《病蝉》,里面有两句: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本来是写蝉被露水打湿、被风吹得叫不出声,可有人跟权贵打小报告:“贾岛这是在讽刺您啊!说您打压人才,让有本事的人没法出头!”
权贵一听就火了,立马找了个由头,把贾岛和另外几个“不听话”的进士一起贬了——别人贬到近一点的地方,他倒好,直接被贬到千里之外的四川,连个正经官职都没捞着,给了个“长江县主簿”的虚衔,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文书,管管档案、写写报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