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温庭筠:花间词里的浓艳与风骨(3 / 4)
江南,后来考科举到处跑,被贬后从隋县到襄阳,再到江陵,他的脚就没停过。旅途的冷、饿、孤独,他都尝过,所以写出来的诗才那么真,那么戳心。
比如他写“楚水悠悠浸楚亭,楚南天地两无情”,楚水悠悠地绕着楚亭流,天地都对他没情分,这哪是写山水,是写自己漂泊的委屈啊!
再说说他的讽刺诗,这可是他诗里的“硬骨头”。温庭筠这辈子官运不好,不是因为没才华,是因为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权贵子弟靠关系上榜,官员们贪污受贿,皇帝昏庸不管事,这些他都看在眼里,憋在心里,最后全写进诗里了。
他写过一首《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陈琳是三国时候的文人,写檄文特别厉害,曹操特别看重他。温庭筠路过陈琳的墓,就想起了自己——陈琳有曹操赏识,可他温庭筠呢?空有一身才华,却没人看重,像蓬草一样漂泊。
诗里“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这两句,表面是说“陈琳你要是有灵,肯定能懂我”,其实是在骂晚唐的官员:“你们这些人,连识别人才的眼光都没有,还当什么官!”
还有《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苏武是汉朝的使臣,被匈奴扣押了十九年,始终没投降,特别忠诚。温庭筠写苏武,其实是在讽刺晚唐的官员——苏武那么忠诚,却没得到应有的封赏;而那些靠关系上位的官员,没什么本事,却过得舒舒服服。
诗里“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表面是替苏武可惜,其实是在替所有有才华却没机会的寒门子弟可惜,更是在骂官场的不公。
这些讽刺诗,没有一句脏话,却句句带刺,把晚唐官场的腐败、人才的埋没全写出来了。温庭筠写这些诗,不是为了发泄情绪,是为了说真话——他这辈子,不管是考科举还是当官,都没丢过“真”字,写诗也一样,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藏着掖着,这就是他诗里的“风骨”。
为啥他能成“花间鼻祖”?因为他写的是“人”
现在回头想想,温庭筠为啥能成为“花间派鼻祖”?为啥他的词和诗能流传千年?不是因为他的词有多艳,也不是因为他的诗有多巧,是因为他写的是“人”——是闺阁里孤独的姑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