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温庭筠:花间词里的浓艳与风骨(2 / 4)

加入书签

懒得起床画眉毛,化妆也磨磨蹭蹭的,为啥?不是懒,是心里空落落的,没人看她的妆,再好看有啥用?

    最后“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她穿了件新的绣花短袄,袄上绣着一对金鹧鸪——鹧鸪是成双成对的,可她却是一个人,这不就是用“成双”反衬“孤独”吗?

    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意思是“像‘画屏金鹧鸪’这种又美又藏着心事的句子,温庭筠能写出来”。

    如果换别人写闺阁女子,可能会写“姑娘长得美,心里很孤单”,温庭筠用屏风、阳光、头发、脸蛋、绣花袄、金鹧鸪这些细节,把姑娘的美和孤独全藏在里面,让你自己去品——这就是他的本事。

    有人说温庭筠的词“太艳了”,全是脂粉气,没什么格局。可你细品就知道,他的“艳”不是没脑子的堆砌,是为了写人——那些闺阁里的姑娘,她们的生活就是涂脂抹粉、穿绣花袄,温庭筠写这些,是为了贴近她们的真实生活,更是为了写她们藏在艳色背后的委屈和孤独。

    比如有的姑娘嫁给了有钱人,吃穿不愁,可丈夫总不回家,她能对着镜子发呆;有的姑娘等着心上人,却总等不到,能摸着袄上的成双鹧鸪叹气——这些都是最真实的女性心事,温庭筠把它写出来了,这就是他词里的“风骨”,不是空喊口号,是藏在细节里的共情。

    诗里的“两面派”:一边写尽旅途苦,一边骂遍官场黑

    如果就知道温庭筠写花间词,那可就亏了——他的诗也厉害,而且是“两面派”:一面是清清爽爽的旅途诗,读着让人心静;一面是带刺的讽刺诗,读着让人气愤。

    说说他的羁旅诗,最有名的就是《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是温庭筠在商山赶路时写的,重点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十个字——你数数,这里面没有一个动词,全是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闭上眼睛想想:天还没亮,鸡刚叫,路边的茅店里还黑着,月亮还挂在天上;板桥上结着霜,上面有了行人的脚印——这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早行图”吗?

    欧阳修特别喜欢这句诗,说它“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意思是“不用多余的话,把该有的画面都放进去了,这才是最难的”。你想啊,要是温庭筠写“早上我早起赶路,很辛苦”,多没意思?

    他用这十个名词,把早行的冷、早行的苦、早行的孤独全写出来了——这就是他写诗的本事,不直白喊苦,却让你比他还懂苦。

    为啥他能写出这么好的羁旅诗?因为他一辈子都在漂泊——小时候跟着娘从祁县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