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李相从不犯错,他如果错了,一定是我们理解的不对(5 / 17)

加入书签

bsp;   取而代之的,是鬓角已见霜白,眼角细纹如刀刻般深刻。

    “……陛下。”

    良久,李翊才缓缓开口。

    “非是臣不欲言,实是臣拿不准该不该出兵魏国。”

    刘备眉头紧锁,沉声道:

    “卿乃朕之肱骨,算无遗策,智谋超群。”

    “怎会拿不准?”

    “陛下明鉴。”

    李翊轻叹一声,“若论行军布阵,臣不如荀公达。”

    “论审时度势,臣不及鲁子敬。”

    “且近日臣忙于学政之事,对魏国局势确实了解不深。”

    前两句谦辞,刘备就当是没听见。

    显然李翊后面那句话才是他想说的重点。

    那就是这段时间,李翊的精力一直忙于学政。

    也就是改革察举制,为科举选官制铺路。

    这耗费了李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所以他对外国之事已鲜少过问,也算是放权吧。

    正如荀攸提出的五路大军伐蜀事宜。

    在李翊看来,能不能成功不好说。

    但不论成功与否,试一试不吃亏。

    毕竟汉朝只动用了雍凉地区兵马,这本就是军支大头。

    赢了就是赚,输了那也吃不了多少亏。

    安心交给下面人去做就行了。

    刘备神色稍霁,示意李翊坐下:

    “那依爱卿之见,觉得公达这五路大军之策,能否成功?”

    李翊坐在绣墩上,双手交迭置于膝前,沉吟道:

    “难说。”

    “哦?”刘备挑眉,“此话怎讲?”

    “五路并进,看似周全,实则各路人马难以协调。”

    李翊分析道,“羌族、南蛮虽勇,却难持久。”

    “交州士燮素来首鼠两端,未必肯尽用全力。”

    “上庸申仪新降未久,忠诚堪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