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传承与新生(3 / 4)

加入书签

间,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假日的欢愉中时,凌峰和林悦却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博物馆的一线。

“国庆与中秋相遇,家国同庆,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

凌峰对布展团队说,“国家的繁荣与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而博物馆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国家的重要纽带。”

林悦则想起了戚思翠在《国庆中秋喜相逢》中的那句话:“国庆与中秋双节相遇,那真是喜上加喜!”

对她而言,这种“喜上加喜”

不仅是节日的重逢,更是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的完美融合。

长假结束后的第一天,凌峰和林悦早早来到了即将竣工的博物馆。

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清理和调整,展厅里的灯光已经全部点亮,照在那些记载着中国博物馆展历程的展板上。

凌峰驻足在讲述林鍼现美国“博古院”

的展板前,轻声对林悦说:“想象一下,1847年春天,当林鍼走进那个灯火通明、摆满珍奇物品的地方时,他内心该有多么震撼啊。”

林悦点点头,握紧了丈夫的手:“而他回国后,毅然将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记录在《西海纪游草》中,这种记录和传播的精神,正是文化传承的真正意义。”

他们走到张謇的展区,看着那张熟悉的照片——一个目光坚定的文人,却有着实业家的魄力。

“张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梦想必须付诸实践。”

凌峰感慨道,“他不仅想到了,更做到了。

从19o5年上书清政府,到在家乡南通亲手创办博物苑,他走完了从理想到现实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

新生:梦想的延续

夕阳西下,凌峰和林悦终于完成了博物馆开幕前的最后检查。

他们疲惫但满足地站在博物馆大厅的中央,环顾这个凝聚了他们五年心血的梦想之地。

“陈教授明天会来参加开幕仪式吗?”

林悦轻声问道。

凌峰点点头:“医生说他情况稳定,可以坐轮椅来。

这是他毕生的梦想,他一定要亲眼见证。”

他们走到“中国博物馆童年期”

展区的尽头,那里特意留下了一面空白的墙,墙上只写了一句话:“博物馆的故事,由每一个珍视文化的人共同书写。”

这面墙,是凌峰和林悦特别设计的——它象征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未完成性,也预示着更多的后来者将继续书写这段历史。

“我们的博物馆不像徐家汇博物院那样只收藏动植物标本,也不像亚洲文会博物院那样侧重自然历史标本和中国文物古董。”

凌峰说道。

“我们要走一条自己的路,既展示文物,又讲述历史,更传承精神。”

林悦接话道。

夜幕降临,凌峰和林悦最后一遍检查了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

当他们走出大门时,满月已经升起,皎洁的月光洒在博物馆崭新的牌匾上。

“这个双节过后,我们的人生将开启全新的篇章。”

林悦依偎在凌峰的肩膀上,轻声说道。

凌峰仰头望着天上的圆月,想起了斌椿在英国参观“生灵苑”

后记录下的感受,那是一种对新奇世界的惊叹,也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向往。

而此刻,他心中涌起的,却是一种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从林鍼的《西海纪游草》,到张謇的南通博物苑,中国博物馆人走过了从看到想,从想到做的漫长道路。

今晚,我们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开启新的征程。”

远处,城市的灯火渐次亮起,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

凌峰和林悦知道,在这片土地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