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传承与新生(2 / 4)
凌峰仔细阅读着这些史料,注意到徐家汇博物院以收藏中国动植物标本为主旨,最初命名为自然历史博物院,1883年才改名为徐家汇博物院。
“这些早期博物馆虽然建在中国,但都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林悦若有所思地说。
陈教授点点头:“正是如此。
所以到了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郑观应、梁启等维新派人士开始明确提出要在中国办博物馆。”
三人深入研究这段历史时现,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把博物馆及动物园、音乐院等公共设施规划进‘太平世’,在《实理公法全书》中强调博物馆不仅可以“悦民心”
,而且可以“开民智”
。
而更让他们感动的是,郑观应甚至在其《盛世危言》的‘考试’篇中主张将创办博物院与铁路、轮车、矿物之事等一起,作为考试出题的内容之一。
“这些思想家的呼吁为中国人自己创办博物馆奠定了理论基础。”
凌峰一边整理资料,一边感慨道。
然而,真正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是一位名叫张謇的实业家。
19o5年,张謇两次上书清政府,建议在京师建立合博物、图书二馆为一体的博览馆。
遭到清廷无视后,他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家乡南通创办博物馆。
“这就是着名的南通博物苑,”
陈教授声音有些颤抖,“张謇是我们所有博物馆人的榜样。”
---
开创:艰难的创业之路
两年前,陈明远教授被确诊患有严重的帕金森症,不得不退出一线研究工作。
在病榻前,他紧握着凌峰和林悦的手:“博物馆的梦想,就交给你们了。”
带着导师的嘱托,凌峰和林悦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他们辞去了大学的教职,全身心投入到博物馆的创建中。
资金是他们面临的要难题。
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凌峰卖掉了祖传的一幅明代书画,林悦则动用了全部积蓄。
他们四处拜访潜在的投资人,讲述中国博物馆先驱们的故事,往往谈到深夜。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到海源集团董事长的情景吗?”
林悦一边整理着凌峰桌上的图纸,一边回忆道。
那是一个雨夜,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计划书,在董事长办公室外等了三个小时。
当终于见到董事长时,凌峰没有急于谈论自己的项目,而是先讲述了法国传教士韩伯禄1868年在上海创建“徐家汇博物院”
的故事。
“这些外国传教士尚且如此重视中国的文化和自然标本,我们中国人自己更应该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凌峰的话打动了董事长,获得了第一笔重大投资。
场馆选址也是个大问题。
他们跑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最终在离市中心不远的一个文化区内找到了一栋闲置的老建筑。
这里原是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图书馆,建筑风格古朴大气,非常适合改造为博物馆。
“我们要像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那样,即使没有政府的全力支持,也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创办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
凌峰在设计方案讨论会上坚定地说。
在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上,他们决定打破传统模式,不仅展示文物,更要讲述中国博物馆人的奋斗故事。
他们专门策划了一个“中国博物馆童年期”
展区,以林鍼、郭连城、斌椿、张德彝、张謇等先驱者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中国博物馆从无到有的展历程。
---
融合:双节过后的新开始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