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修仙九境(2 / 4)
/p>
将《六归经》传给了李海益。
李海益消化经文时,庄遵散了身形,回去了。
临走时,还留下一句:
“我俗事已了,三日之后,便会羽化飞升,日后有缘,天庭再见!”
说完,也不理会李海益的反应,彻底消散。
李海益细细一看,自己得到的,不只有修行之法,还有一些修行界的常识。
却原来,这成仙,一共分为九境,修仙之路,也被称之为九转修仙求真之路。
前四境,为凡境,分别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以及炼虚合道。
打基础,学术法,此凡境修士,可称一声术士。
若是细分,倒也能再分,只是,却与李海益无关了。
后四境,为玄境,分别为悟道通玄,玄修法躯,法出元灵以及元灵化神。
通玄后,不复为凡人,延年益寿,道法通玄,可称一声法师。
最后,还有一境、一劫。
这一境,指的是阴神返阳,此时,便是陆地神仙,与真正的真仙,只有一线之隔。
这一劫,是仙真九劫,九劫之后,便能升仙。
这里的劫,表现形式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有的是雷劈,有的是火烧,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
但每渡一劫,就能得一道仙气,九道仙气齐全了,就能飞升上界,入升仙池中再造仙躯。
李海益此时才明白,之前在方寸山修行,斩断凡躯就能重铸仙躯,到底菩提祖师出了多大的力气。
“看来,之前我成真仙,九劫和仙气的问题,都是师父给解决的。这一世,得靠自己了!”
李海益按照《六归经》中的法门,返照自身。
《六归经》之中,归根与归静,是凡境修行之法。
致虚极,守静笃。
这是观想派的公用法门。
《六归经》在此基础上,结合《道德经》之妙道玄理,总结出了“归根曰静”的修行之法。
视自身为一小天地,自身精气神为气之质,万念万用为气之动。
正所谓:“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天地万物自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静归其根本,复归于道。
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道门修行也是如此。
只不过,道大,仙亦在其内,逆天而行,也是道,是曰仙道。
李海益的北冥气海之中,已然积蓄了大量的天罡清气,
随着李海益诵读《六归经》,神合于经,心合于道。
冥冥之中,原本沉寂的体内万气,开始活跃起来。
顺道而兴,顺道而亡。
活跃过后,各归其根。
当一切异象从李海益心神中消失,李海益就发现,自己已经入道。
按照修行者的境界,仅仅一晚,李海益,就已然完成了百日筑基,进入炼精化气之境。
《六归经》归根法门,果然不凡。
李海益稍稍探查体内,就发现,原本用不上的天罡清气,如今都已经彻底被此凡躯炼化。
各归其位,返本还原。
原本脆弱的小孩之躯,迅速强壮了起来。
当然,因为《六归经》是观想派的法门,一切修行结果,只要李海益自己不想,就都不外显。
所以,李海益还是之前的模样。
不然,一夜长大,那可就真出名了。
李海益微微展露了几分修行成果,将自己的身体年龄,往上调整了些许。
“怪不得老师一直是一副老人模样,原来,对于我们这些观想派的修行者而言,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