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隋宫惊变 太子杨烨的破局之路(3 / 4)
>工匠们虽然疑惑,但还是按照他的吩咐做了。
杨烨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时不时调整一下水量和浸泡的时间。
他记得,蔡伦造纸用的是树皮、麻头、敝布、鱼网,这些原料在隋朝都很容易找到,而且成本低廉,不像帛书那样昂贵,也不像竹简那样笨重。
接下来是蒸煮。
杨烨让人在作坊里架起大蒸锅,把浸泡好的原料放进锅里,加入石灰水,生火蒸煮。
“石灰水可以去除原料里的杂质和油脂,让纤维更纯净。”
他一边说,一边用木棍搅拌锅里的原料,“火候一定要控制好,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蒸到原料软烂,一捏就碎才行。”
工匠们看着太子殿下亲自上手,又是搅拌又是调整火候,都不敢怠慢,一个个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杨烨则全神贯注,前世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的记忆涌上心头,每一个步骤的细节都清晰无比。
他知道,蒸煮是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纸张的质量,如果煮得不够,纤维不够软烂,造出的纸就会粗糙;如果煮得太过,纤维就会断裂,纸张就会脆弱。
蒸煮好的原料被捞出来,放进石臼里捣打。
杨烨让人把捣好的纸浆倒进大水槽里,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然后拿出一张竹帘,小心翼翼地放入水槽,轻轻晃动,让纸浆均匀地附着在竹帘上。
“这一步要慢,要稳,纸浆薄厚要均匀,不然造出的纸就会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
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工匠们围在旁边,看得目不转睛。
当杨烨把竹帘从水槽里提起来,上面已经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湿纸时,工匠们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他们以前造的纸,都是用麻絮直接铺在竹帘上,又厚又不均,可殿下这法子,造出的湿纸竟然如此平整!
接下来是晾晒和压榨。
杨烨让人把附着湿纸的竹帘一张张挂在架子上,放在通风的地方晾晒,同时用木板和石头压榨湿纸,去除多余的水分,让纸张更紧实。
“晾晒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暴晒,不然纸张会开裂;压榨的力道要适中,不然纸张会变形。”
工匠们按照杨烨的吩咐,一步步操作着。
杨烨则在作坊里来回走动,仔细检查每一个步骤,时不时停下来纠正工匠的动作。
他知道,造纸术的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试验,调整原料的比例、蒸煮的时间、纸浆的浓度,才能造出质量最好的纸。
第一天,他们造出的纸虽然比以前的麻纸平整,但还是有些脆,容易破。
杨烨没有气馁,而是和工匠们一起分析原因:“可能是石灰水加得太多,破坏了纤维的结构;也可能是蒸煮的时间太长,纤维太软烂了。”
第二天,他们调整了石灰水的用量和蒸煮的时间,造出的纸果然坚韧了不少,但颜色还是有些黄。
杨烨又想了办法,在纸浆里加入少量的硫磺,用来漂白纸张。
虽然硫磺有一定的毒性,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最好的漂白方法了。
第三天、第四天……杨烨几乎整天都待在作坊里,和工匠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试验。
他的手上磨出了水泡,衣服上沾满了纸浆和灰尘,可他一点都不在意。
每当看到一张比前一天更好的纸造出来时,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每一张纸,都是打破世家垄断的武器,都是为大隋稳固根基的基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德全看着太子殿下如此辛苦,心疼地劝道:“殿下,您是万金之躯,这些粗活让工匠们做就好了,您何必亲自上手呢?”
杨烨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说:“德全,你不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