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隋宫惊变 太子杨烨的破局之路(1 / 4)
头痛欲裂时,杨烨指尖先触到冰凉的玉枕,再睁眼,雕着缠枝莲纹的明黄色帐幔垂落眼前,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龙涎香。
他猛地坐起,绸缎长袍滑落肩头,露出的肌肤上没有半分现代社会熬夜留下的倦态,取而代之的是少年人饱满的肌理。
“殿下醒了?”
贴身内侍李德全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恭敬,递上温热的铜盆,“太医说您昨日议完政事回东宫便中暑了,可吓坏奴婢了。”
殿下?东宫?杨烨盯着铜盆里映出的面容——剑眉星目,鼻梁高挺,分明是十六七岁的模样,却带着一股不属于自己的贵气。
零碎的记忆突然涌入脑海:他是大隋开国皇帝杨坚的长子,太子杨烨。
不是那个在实验室里研究古代造纸术的历史系研究生林烨,而是活在公元581年,刚刚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大隋太子。
“扶我起来。”
杨烨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指尖攥紧锦被。
他清楚记得,历史上杨坚的太子本是杨勇,后被次子杨广陷害废黜,才有了后来的隋炀帝。
可如今自己成了“杨烨”
,这变数背后,藏着的是整个大隋的命运。
更让他脊背凉的,是记忆里那些盘踞在朝堂内外的世家势力——五姓七望。
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七大家族如同附骨之疽,垄断了官场选官、土地资源,甚至连民间的书籍传播都被他们牢牢掌控。
在这个竹简笨重、帛书昂贵的时代,能读书识字的大多是世家子弟,平民百姓连书简都见不到,更别提入朝为官。
长此以往,大隋的江山,迟早要成了这些世家的囊中之物。
“殿下,晋王和太子(此处为记忆混淆,实际应为原太子杨勇,杨烨暗忖需修正称谓)求见。”
李德全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杨烨眼底寒光一闪。
来了,他的两个弟弟——原太子杨勇,性格宽厚却优柔寡断,极易被世家利用;次子杨广,表面温文尔雅,实则野心勃勃,暗地里早已和不少世家勾连。
这两个人,一个是前世被废的悲君,一个是亡国的暴君,如今都成了他的政敌。
“让他们进来。”
杨烨整理好衣袍,端坐在案前,刻意收敛了少年人的青涩,露出几分太子该有的威严。
门帘被掀开,杨勇穿着青色朝服,脸上带着关切,率先开口:“大哥,听闻你昨日中暑,弟弟特意带了些冰镇的梨膏来。”
说着便要上前,姿态随意,全然没把东宫的规矩放在眼里。
杨广则跟在后面,一身紫色锦袍,眉眼间带着恰到好处的担忧,躬身行礼:“臣弟参见太子殿下,愿殿下龙体安康。”
他的礼数周全,可眼神深处藏着的审视,却逃不过杨烨的眼睛。
杨烨没有接杨勇递来的梨膏,只是淡淡开口:“孤无碍,劳二位弟弟挂心了。”
他手指叩了叩案上的竹简,那是昨日朝堂议事的记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州郡官员的任免,十之八九都是五姓七望的子弟。
“昨日孤在朝堂上听闻,荥阳郑氏的郑译又举荐了三位族人为县令?”
杨烨的目光落在杨广身上,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孤记得,前几日范阳卢氏刚得了两个郡守之位,怎么,这大隋的官,是专为世家设的不成?”
杨勇愣了一下,下意识辩解:“大哥,郑译是开国功臣,举荐族人也是常理……”
“常理?”
杨烨打断他,声音陡然提高,“去年关中大旱,百姓颗粒无收,可清河崔氏在当地囤积的粮食,足够赈济三县!
孤请旨让他们开仓放粮,他们却以‘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