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紫宸朝会 东宫初临(2 / 4)

加入书签

冷光,腰间佩着的长剑剑柄上,镶嵌着一颗鸽卵大的蓝宝石。

他约莫三十岁年纪,面容俊朗,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倨傲,嘴角噙着若有若无的笑意,看向杨烨的眼神里,既有对太子身份的表面恭敬,更有藏不住的打量与轻视。

杨烨的瞳孔微微收缩。

他太清楚宇文化及的底细了——其父宇文述是隋朝开国功臣,曾随杨坚平定尉迟迥之乱,如今官拜右卫大将军,掌控着京畿十二卫中的三卫兵力。

而宇文化及本人,更是杨广最铁杆的拥立者,未来江都之变中,正是他亲手缢杀了杨广,覆灭了大隋。

此刻,宇文化及站在武官列的中前排,身侧围绕着几个同样身着武官袍服的年轻人——杨烨一眼认出,那是宇文述的次子宇文智及,还有与宇文家联姻的京兆韦氏子弟韦福嗣。

他们几人看似站得分散,却时不时用眼神交流,显然是早已形成的小团体。

“杨广还未入东宫,他的势力就已这般明显。”

杨烨心中一沉。

他想起史书中记载的杨勇被废:当年杨广正是靠着宇文述的兵权支持,联合五姓七望中对杨勇不满的世家,捏造罪名,才让杨坚废黜了杨勇的太子之位。

如今自己取代了原本的杨勇,成为太子,宇文化及和他背后的杨广,必然会更早动手。

他刻意放缓呼吸,目光从宇文化及身上移开,落在武官列的杨素身上。

杨素身着紫色官袍,腰系玉带,面容刚毅,正垂眸看着地面,仿佛对殿内的暗流毫无察觉。

可杨烨知道,这位隋朝名将绝非表面那般平静——杨素虽出身弘农杨氏,却并非五姓七望嫡系,早年曾因家世被世家子弟轻视,因此对世家势力始终带着戒备。

更重要的是,杨素如今手握伐陈大军的兵权,是杨坚最信任的武将,也是唯一能与宇文述抗衡的力量。

“拉拢杨素,或许是破局的关键。”

杨烨在心中快盘算。

他清楚,自己如今虽为太子,却根基薄弱:原本的杨勇沉迷声色,在朝中几乎没有心腹,而自己刚穿越而来,既没有培养起自己的势力,也没有获得杨坚的完全信任。

想要守住太子之位,阻止杨广夺权,先要做的,就是瓦解世家与杨广的联盟,同时争取军方的支持。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陛下驾到”

的唱喏声,杨烨连忙收回思绪,随着百官一同跪伏在地。

沉重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杨坚身着龙袍,面容威严,一步步走上龙椅。

他的目光扫过殿内,最后落在杨烨身上,眼神复杂——有对长子的期许,也有几分审视。

“众卿平身。”

杨坚的声音带着帝王特有的威严,杨烨随着百官起身,站在太子的位置上,目光始终保持着恰当的低垂,却用余光继续观察着阶下的动静。

早朝的议事很快开始,先是户部尚书奏报关中秋收情况,接着是兵部尚书汇报边疆防务。

杨烨一言不,只是认真听着,偶尔在心中分析着这些奏报背后的信息——户部尚书是荥阳郑氏子弟,奏报中刻意夸大了关中的粮荒,显然是想让皇室同意郑氏私仓放粮,进一步扩大郑氏在民间的声望;而兵部尚书是宇文述的老部下,汇报边疆时只字不提突厥的异动,反而强调需要增兵南方,分明是想将杨素的兵力调离京畿,为宇文家掌控兵权铺路。

“陛下,”

就在这时,崔仲方出列奏道,“关中粮荒已持续半载,百姓流离失所,臣恳请陛下允许各州世家开私仓赈灾,同时减免世家封地赋税三年,以激励世家共渡难关。”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杨烨心中冷笑——这哪里是赈灾,分明是世家想借着粮荒,进一步索要特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