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4章 你说的比唱得好听(3 / 5)

加入书签

这篇写于1962年的文章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当国家以统一思想为名压制个体表达时,它已在本质上背叛了人民主权原则。”

    展板旁,我们将放置一台老式打字机,供参观者敲下自己的“豁免宣言”。第一位体验者是吴德海的孙子,那个写作文称爷爷为英雄的男孩。他认真打出一行字:“我有权记住我不想忘记的事。”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我回头,看见一位穿灰布衫的老人拄拐而入。他站定在沈昭照片前,久久不动。

    “您是……?”我轻声问。

    他转过身,眼角有颗黑痣。“我是陈明远。”他说,“哈尔滨那位乡村教师,是我父亲。”

    我震惊得说不出话。眼前这位瘦弱老人,竟是当年在村小代课、留下梅花印记的陈明远方才通过寻人启事找到我们,却没想到亲自来了北京。

    他缓缓坐下,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笔记本。“这是我爸留下的。他在1974年夏天见过沈昭先生最后一面。那时沈先生已被软禁,但他们偷偷见了一次,在南锣鼓巷后街的茶摊上。我爸说,沈先生看起来很疲惫,但仍坚持讲完了三节课。”

    他翻开笔记,指着其中一页:“这是沈先生口述,我爸记录的。题目叫《给未来教育者的十二封信》。”

    我的心跳加快。这极可能是从未面世的核心文献!

    “我可以捐出来,”陈明远看着我,“但有一个条件??你们必须把它念给更多老师听。”

    我郑重点头。

    当天夜里,我们组织专家连夜扫描、校勘。文字虽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但内容震撼人心。第七封信中写道:

    >“亲爱的后来者:

    >教育最危险的时刻,不是学生不愿学,而是教师不敢问。当你发现自己只能教标准答案时,请记住:真正的知识,始于疑问,终于良知。哪怕你只能在一个角落说出一句真话,那也是光。”

    第八封信则专门谈及女性命运:“我见过太多聪明的女孩,在十四岁就被迫放弃读书。她们不是笨,是被剥夺了做梦的权利。请替我告诉未来的女孩子们:你们的大脑,不该成为任何人手中的嫁妆。”

    我们决定立即启动“十二封信”全国巡讲。第一站选在山西吕梁山区的一所女子中学??那里至今仍有女孩因贫困辍学。我和林小满、周野一同前往,带上投影仪和便携音响,在操场搭起简易舞台。

    当晚,三百多名师生围坐一圈。当我念出第一封信的开头:“致所有尚未熄灭好奇之心的你……”许多女孩低下头,有的默默擦泪。

    一位高三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爸妈让我明年嫁人。可我想考大学。”

    全场安静。

    我问她:“你想学什么?”

    “心理学。”她声音很小,但坚定,“我想帮像我妈那样总躲在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