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谁吃糊饭谁就是厨子(1 / 3)
沈星河的指尖在牛皮纸封皮上轻轻摩挲,林夏小楷的笔锋透过纸张刺进掌心,像极了高中晚自习时她用钢笔戳他后背的力道——那时他总在物理课上画游戏攻略图,她便用教案角敲他课桌,压低声音说"
沈星河你再画,我就把你的草稿纸贴到黑板报上"
。
拆封的动作很慢,他生怕扯坏了边缘的褶皱。
包裹里最先滑落的是张便签,林夏的字迹在月光下泛着暖黄:"
你总说守火人要孤独,可我抄守则时数过,每页都有不同的指纹。
"
守则复印件被线装得整整齐齐,第一页边角卷着,是被反复翻阅的痕迹。
他翻开,先撞进眼帘的是一行歪扭的铅笔字:"
火借三回,锅归原主"
——这是巷口修鞋匠老周的笔迹,去年冬天他替烧的老周煮过三次姜茶,老周病好后硬塞给他半袋陈皮,说"
这火算我还的"
。
第二页画着个笑脸,旁边写:"
我烧糊了,但我妈笑了"
。
沈星河记起来了,是隔壁楼的小芸。
她母亲刚退休时总说"
活着没滋味"
,他教小芸故意把粥烧糊,老太太边骂"
笨手笨脚"
边舀起焦米粒,说"
像极了我下乡时在灶房偷煮的饭"
,那天母女俩在厨房笑了半个钟头。
翻到中间,有块墨迹晕开的批注:"
锅凉了,火别凉"
。
这是去年暴雨夜,他给困在巷口的外卖员煮热粥时,对方用湿淋淋的手机屏手写的,当时那人抹着脸上的雨水说:"
我跑单三年,第一次觉得,这城市有个地儿等我。
"
最后一页,沈建国的铅笔字歪得厉害,像是握不惯笔的生手写的:"
换你歇会,这锅,轮到我掌。
"
他想起今早通电话时父亲欲言又止的语气,说"
社区王主任来问,能不能教大家烧糊饭"
,当时他只当是老人找乐子,原来父亲早就在攒这份心思。
照片从纸页间滑落,他蹲下身拾起。
相纸边缘有些毛糙,像是用老式相机拍的,画质有些模糊,但能清楚看见那只母亲的白瓷饭盒——被擦得亮,摆在养老院厨房的窗台上,阳光透过玻璃在盒身上洒下金斑。
底下压着张便签,字迹颤巍巍的:"
今日主厨:陈阿婆,82岁,烧了4o年糊饭。
"
"
陈阿婆"
沈星河轻声念出名字,喉结动了动。
他记得上个月给养老院送食材时,护工说有位老太太总把饭烧糊,儿女怪她"
老糊涂"
,她却抹着眼泪说"
我儿子小时候就爱吃焦锅巴"
。
原来那天他留下的饭盒,被护工悄悄放在了陈阿婆的灶台上。
月光漫过桌面,在守则上投下斑驳的影。
沈星河忽然想起后巷清洁工说的"
不用留火种,我带自己的"
,想起取盐女孩跑远时的影子,想起父亲电话里说"
新炉厚实"
的轻快。
他摸出钢笔,在守则扉页母亲的字迹旁,轻轻添了句:"
火是风,是云,是路过的人。
"
第二天傍晚,旅社后巷挂起了块红布,上面用粉笔写着:"
糊饭开放日谁想烧谁动手糊了不怪凉了不怨"
。
沈星河搬来三口铸铁锅,摆上三包新米,还有个玻璃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