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钱门诸生京师守御四(1 / 2)

加入书签

毛羽健没反思自己宠妾灭妻的错,反倒把一肚子火气都算在了驿站头上——

在他看来,若不是驿站能快马传信、载人,妻子根本不可能这么快赶到京城坏他的事。

气不过的他,转头就找好友刘葆串联,俩人一起给崇祯上奏,说如今的驿站早就变了味,没了当初传递军情、公文的正经作用,反而养了一堆吃闲饭的冗员,每年耗费的钱粮更是拖累大明财政,建议干脆裁撤掉全国驿站,把省下来的钱用在边防、赈灾这些更要紧的地方。

崇祯那会儿正愁国库空虚,听俩人说得有模有样,还算了笔“省六十万两白银”

的账,也没细查其中关节,次年二月就拍板同意,让刘葆主持裁撤全国驿站。

这事办下来,还真给大明“省”

了六十多万两白银,崇祯当时还挺高兴,觉得自己选对了人,做了件既省钱又除弊的好事。

可没人告诉他,这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悖论——

驿站的开销本就由地方府县财政承担,跟中央国库半毛钱关系没有,而且许多驿站还有朝廷划拨的“驿田”

,靠收田租就能覆盖大部分日常支出,地方上顶多再贴补点养驿马、修驿馆的钱,压根算不上“糜费财政”

毛羽健和刘葆嘴里的“省六十万两”

,不过是把地方的支出挪了个说法,压根没给国库填一分钱。

后来的结局也透着十足的讽刺。

毛羽健没风光多久,只因袁崇焕被下狱后,他替袁崇焕上书求请从轻落,触了崇祯的逆鳞,直接被罢免了官职,回老家后直到去世,都没为裁撤驿站的事承担过半分责任,想想也真是唏嘘。

而主持裁撤驿站的刘葆,倒成了众矢之的。

驿站没了,官员们来往各地没了免费的食宿和驿马,自己掏腰包的花费陡增;

各地公文、讯息传递没了专门渠道,只能靠民间车马,度慢了许多,“信事不灵”

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百官们怨声载道,联合起来上奏抵制,逼着崇祯恢复驿站。

崇祯为了甩锅,干脆让刘葆致仕还乡,当了替罪羊。

驿站虽然后来恢复了一部分,却早已不复往日规模,好多偏远地区的驿馆直接荒废了。

更要命的是,那些因裁撤驿站失业的驿吏、驿卒、驿夫,足有上万人,没了生计来源,走投无路之下,好多人都投奔了高迎祥的起义军——

其中就有李自成。

这裁撤驿站“省下”

的六十万两白银,最终却成了点燃天下大乱的火星子,把大明的江山烧得摇摇欲坠。

赤衣卫一听说圣皇要去紫禁城,顿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在他们眼里,从西苑到紫禁城的几十里路程处处是隐患,眼下那两千多人的护卫队伍,压根不够应对突状况。

他们当即找到韩赞周紧急商议,提出要在沿途铺设棱堡,只有筑起防御工事,才能确保圣皇出行安全。

韩赞周听完也惊出一身冷汗,知道这事半分耽误不得,当即拍板“特事特办”

,调派工匠连夜赶工,没几日就铺好了二十四座联堡,还特意将棱堡排成交错两列,地下挖了贯通的通道,把所有棱堡串成一张紧密的防御网,连只飞鸟想靠近都得经过三层筛查。

快应队也立刻动了起来,直接分成两班轮岗,一班守白天,一班守黑夜,队员们吃住都在棱堡里,连武器都时刻握在手里,确保不管圣皇什么时候再去紫禁城,沿途防御都能瞬间启动,半点不耽误。

鲁总监看着这阵仗,心里还是不踏实,又琢磨起了圣皇的通勤车组——

干脆给圣皇设一列专属蒸汽车!

于是,史上最“离谱”

的蒸汽车就这么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