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进入安南置民计划四(1 / 2)
按理来说,广西、贵州、云南同属亚热带气候,水稻至少能一年两熟,本该是丰饶之地,可偏偏这三地崇山峻岭密布,森林河系纵横交错;
随之而来的是终年不散的瘴气与肆虐的毒虫猛兽,真正适合垦殖的平原地带少得可怜,巴掌大的平地都要争着种粮。
说实话,这片土地对人类着实不算友好。
可他们别无选择——
中原地区早已被强大的王朝占据,别说觊觎之心不敢有,即便有也早已没了底气:
当年最强兵主蚩尤大帝兵败被杀,八十一位大寨主被枭示众,九黎部落花了两千多年才勉强缓过劲来,却又遭遇来自中南半岛的夜郎人入侵。
夜郎人打败九黎部落建立的滇国,将九黎人掳为奴隶;
更悲剧的是,北方的秦帝国派数十万大军南下百越,铁蹄踏碎了最后的栖身之地,九黎残部只能躲进更深的深山老林,在瘴气与密林间苟活。
后来北方的汉武大帝不知出于何种考量,挥师南下消灭了夜郎国,这才让九黎各部从奴隶枷锁中挣脱,重新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百越之地虽名义上回归大汉版图,但夜郎人与百越诸部早已相互融合,成了这片土地上被北方帝国承认的“领民”
——
帝国强盛时便俯臣服、按时纳贡,帝国一旦衰弱便立刻竖起旗帜独立自治,这般反反复复的拉扯,竟成了南疆数百年来的常态。
唯独九黎各部始终处境艰难:
帝国强大时,他们要被强征入伍助战,冲在最前线当炮灰;
帝国衰弱后,又成了周边势力欺辱的对象,土地被侵占、人口被掳掠是常事。
更无奈的是,九黎只有苗、彝、壮、东巴、西巴、水、西、土、火九个部族,人口本就稀少,又分散在崇山峻岭中,人少力弱,始终难以真正在这片土地上立足,只能在夹缝中艰难求生。
自从夜郎人迁入后,滇、桂、贵地区便涌现出许多新的民族,却与九黎族毫无渊源。
这些外来族群凭借武力或朝廷扶持,占据了水土丰沃的河谷平原与坝子,将原住民九黎族一步步驱赶进瘴气浓重的深山老林,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了朝廷承认的宣慰司主体族群。
就像西族的纳西人,本是九黎分支,却被迫躲进玉龙雪山深处;
而水西人凭借与明廷的的敕封,反倒成了西族的主导者;
滇南的傣族与白族,因大理段氏世代扶持,占据了兰沧江沿岸的富庶之地,成为当地主要族群;
连曾经强悍的彝族,也只能退守无量山与哀牢山的险峻山地,在石缝中种稗米、在密林里狩猎,艰难存续。
如今的九黎狼兵分散在崇山峻岭间,早已没了祖先蚩尤时代的锐志与血性。
他们拼尽全力活着,每日为口粮奔波,唯一的心愿不过是让九黎的血脉不在自己手中断绝;
至于争夺地盘、复兴族群的宏大争斗,早已无力也无心去想——
生存的重压,早已磨平了曾经的锋芒。
安南这片土地,虽说千百年来融合了中原人与百越人的血脉,核心却仍是夜郎越人为主导。
历史上百越人于南海郡外迁,后来逐渐扩散到广东、福建地区,却仍以“越人”
自居,衍生出钱越、闽越、南粤等分支。
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
中原人以“汉”
为族名,源于大汉四百年强盛积淀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那句“日月所照皆为汉土,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的豪情,早已刻入骨髓。
这种基于文化荣耀的认同,让他们理当以“汉人”
自居;
而安南的中原人因远离中原核心、久居越地,在漫长岁月中与当地族群通婚融合,实在无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