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冷面(1 / 6)
小吏接过,对着光仔细看了看上面的印鉴和花纹,又用指甲在特定位置刮了刮,确认无误,利索地拿起一个标准斤木勺,从一个半人高的大木桶里舀出两斤颗粒饱满的粟米,倒入刘三嫂撑开的布袋里。
“大娘,拿好。”小吏态度不热情,但也不倨傲,公事公办。
“哎,谢谢官爷!”刘三嫂喜滋滋地抱紧布袋。
这可是实打实的粮食!不是稀粥糊糊!回去掺着野菜,够她和狗娃吃好几顿扎实的饭了!她犹豫了一下,又用剩下的一张小额粮票,换了一小撮的盐,没盐的饭吃了也没多少力气。
抱着米和盐往回走,路过营区里新设的“蒙学草棚”时,她忍不住停下脚步。
草棚里点着好几盏廉价的油灯,光线昏暗,却暖意融融。
几十个半大孩子,从五六岁到十二三岁不等,挤在简陋的条凳上,前面,是一个穿着得体富态的老先生,正指着墙上挂着一块刷了黑漆的木板,用石灰笔在上面写字。
“人之初,性本善…”老先生的声音苍老却清晰。
孩子们跟着念,声音参差不齐,却带着一种新奇的认真。
狗娃也在里面,坐得笔直,小脸冻得通红,眼睛却亮晶晶地盯着黑板。
刘三嫂看着儿子,鼻子有点发酸。
在冀州,读书识字那是地主大户家的事,她家狗娃,一个黄巾贼的儿子,如今也能坐在学堂里,跟着先生念书了!这在几个月前,她是想都不敢想。
“三嫂,接狗娃呢?”旁边一个同样等着接孩子的妇人打招呼。
“哎,李婶子。”刘三嫂认出她来,跟自己一样也是家里男人从军了的军妇。
李婶子看着棚里的孩子,感慨道:“老先生仁义啊,这么大年纪,风雪天还来教这些泥娃子,听说束脩全免,纸笔都是郡学里匀出来的。”
“是前将军仁义!”旁边一个老汉插话,他是营里的木匠。
“听说这蒙学夜校,是前将军亲自点了王烈王公督办的!笔墨纸砚,都是府库里拨的!娃娃们能认几个字,将来总比我们这些睁眼瞎强!”
“可不是!我家那口在安北军里捎信回来,那信是请营里识字的文书代写的,可落款是他自己歪歪扭扭画的押!说是高将军说了,当兵的不识字,连军令都看不懂,升迁都轮不上!”李婶子说道。
众人纷纷点头,看着草棚里那些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念书的孩子,眼中充满了希冀。
这读书声,在这流民营地里,比什么都金贵。
刘三嫂接了狗娃回家,用新换的粟米混着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