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为王前驱(6 / 8)

加入书签

p;   就拿汉中地区来说,《汉南续郡志》中有记载: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

    “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

    “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汉中可是号称秦巴小江南的主要粮食产区,更别提其他地区了。

    西南地区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原因,受影响相对较小。

    但中原乃至陕西等地,早已是饿殍遍野的人间地狱了。

    ——出自中山大学学报《1635—1643年中国群聚性灾害的时空演进与气候背景》

    要知道,崇祯年间的旱灾可是近五百年来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受灾范围最广的特大干旱事件。

    就这种灾祸烈度,即便是放在生产力发达的后世,粮食也会减产四到五成之多。

    何况是如今这个时代?

    江瀚自问没有能力,他无法抗衡天灾,也救不下这么多饥民。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窗口,经营好西南这一亩三分地,以待天时有变。

    不久前,粮税司和农部刚刚统计出了四川省的人口和耕地数据。

    全川约有八百五十三万百姓,登记在册的耕地大概有一千六百万亩。

    (耕地原始数据出自万历六年官册,四川上报耕地约1348万亩。)

    (《土地和人口数据》中何炳棣估算1600年全国人口约1.5亿,按四川约占全国4%估算,约600万人。)

    这样的人地比例,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尚可维持一二。

    但要想应对大范围天灾,并支撑大规模对外扩张,则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江瀚必须优先保障四川本地的粮食安全和发展需求。

    因此,高迎祥、张献忠这些外部力量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也就是大管家赵胜还在贵州督运粮草,要是赵胜在场,估计会直接点破其中关窍。

    想要渡过这场浩劫,不死人是不行的。

    甚至需要死足够多的人,才能有效地缓解因为人口过多而造成的粮食压力。

    只有让这帮流寇为王前驱,才能不断消耗大明的军队和人口,以后也能更方便江瀚出川。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