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为王前驱(5 / 8)

加入书签

 “为王前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比于武将,文官们的看法显然更加宏观。

    救高迎祥,不仅是军事方面的问题,更是出于对全局谋划、政治影响和长远发展的综合考量。

    李兴怀掌管农部,深知粮秣民力之艰,所以更倾向于以最小的代价,维持外部有利环境;

    王承弼执掌学部,参与遴选人才,眼界自然放在天下大势和人心向背上。

    他们很清楚,此时的四川根基尚浅,还需要时间消化成果、积累力量。

    一个混乱的外部环境,显然最符合四川目前的利益。

    听完麾下文武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江瀚也有了决断。

    他其实更倾向于文官们的观点。

    无他,高迎祥这面旗帜,现在还不能倒。

    要是高闯王死了,义军阵营里恐怕还真找不出第二个,能扛起盟主大旗、凝聚各方反明力量的人物了。

    届时,不仅高迎祥本部烟消云散,像蝎子块拓养坤等较大的义军首领也会相继投降。

    整个明末农民起义的浪潮,将会被拦腰打断。

    在原本的的历史上,高迎祥死后,还有李自成能扛起反明大业,与各路官军周旋。

    但问题是,这个时空已经没有李闯了,李自成早已归附了江瀚,不可能再去自立门户。

    至于张献忠嘛……江瀚暗自摇头,大西王显然不是什么可靠人选。

    以张献忠的实力和性格,对付一个左良玉都够呛,更别提面对孙传庭和洪承畴这些顶尖能臣了。

    历史上,即便是李自成,也曾被洪承畴、孙传庭打得只剩十八骑躲入商洛山,何况是张献忠?

    他麾下那几个义子,孙可望的内政能力是不错,但论起领兵作战,还是李定国更胜一筹。

    但很不巧,李定国也被江瀚收入了麾下,如今正在贵州前线历练,是他重点培养的二代将领。

    正因为如此,江瀚才更觉得有必要拉高迎祥一把,让他继续在外面吸引明军主力,搅动各方风云。

    而且,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在江瀚的战略规划中,他暂时不打算从西南出来。

    要知道,如今已经是崇祯九年了。

    明末那场波及数省,持续十余年的特大旱灾,已经悄然在各地蔓延开来,正在逐渐进入最惨烈的阶段。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