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小刘:温暖你极致的孤独(7 / 14)

加入书签

p;她觉得以《历史的天空》的反响和口碑,包括目前仍排名第一位的场刊评分,评价应该都是褒大于贬。

    闭幕式和颁奖典礼还有几天才到,现在看场刊评论对她来就是个收获爽点的过程。

    好像起点作者写完了自嗨的一章,立马弃笔不顾,疯狂地刷新看评论。

    看到契合心意的吹捧之语,立时乐不可支,颅内高潮;

    遇到期期艾艾,针砭讽喻之言,便勃然作色、垂头耷脑。

    刘伊妃双腿自然地蜷在身侧,像一只慵懒又优雅的波斯猫,摊开了英文、德文双语的柏林场刊在沙发边上。

    《好莱坞报道》注重商业与艺术平衡,关注市场潜力与导演独立性,给了3.8分的高分,影评写到:

    路宽以精准的视听语言,将张纯如著书立说的过程与金陵的暴行交织成一部血色史诗。

    多线叙事中,拉贝安全区的俯拍长镜头与张纯如特写的手持颤抖形成残酷对比,令人联想到《辛德勒的名单》的救赎与《浩劫》的档案震撼。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预期越发强烈,影片对资本漠视历史的批判(如日企施压出版)也更显尖锐——这是一部撕裂集体记忆伤口的道德宣言。

    《综艺》主要以技术流分析为主,偏爱创新叙事与跨文化议题,给出中规中矩的3.5分,影评由主编斯塔亲自撰写:

    路宽用黑白与彩色交替的胶片质感,将两部日记的泛黄文字转化为银幕上的刺目血痕。

    张纯如图书馆查资料时的镜头失焦,隐喻历史真相的模糊性;

    而日军暴行的广角畸变构图,则延续了《现代启示录》的战争癫狂美学。

    在伊拉克战争争议未散的2008年,影片对暴行的揭露,堪比《卢旺达饭店》的即时性控诉。

    小刘看得心花怒放,有些构图和镜头语言的解析她不大懂,但大体上是褒是贬她总是看得出的。

    翻页是德国的《明镜周刊》,这个神经刀的东大老黑子这次倒还算老实,应该是柏林影展官方或者科斯利克给打了招呼。

    毕竟路老板是电影节主席亲自邀请参展,作为东道主不要太过分,想黑5月到戛纳去黑,随便。

    《明镜》打了3.6分的高分,影评也比较中立:

    《拉贝日记》的镜头如德国表现主义般阴郁,而日军屠杀的快速剪辑则像《战舰波将金号》的暴力蒙太奇。

    路宽将张纯如塑造为“东方的安妮·弗兰克”,却在柏林放映时遭遇右翼记者的刁难。

    这恰似1968年德国学生对《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