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青岚加更)(9 / 26)

加入书签

    “嗯,我知道了!”

    张纯如一刻都不能等,在邵子平的劝说下吃了午饭,便急急忙忙地驱车前往耶鲁大学。

    莱茵镇的秋色在车窗外掠过,红砖建筑与金黄梧桐交织,宁静中透着学术气息。

    张纯如的车驶过小镇中心,拐入通往耶鲁大学的林荫道。

    校园内,哥特式尖顶在阳光下投下庄严阴影,学生们抱着书本匆匆走过。

    她把车停在神学图书馆前,石阶上刻着岁月的痕迹,仿佛无声地见证着历史的重量。

    就像小刘此前体验生活的经历一样,从今天起,张纯如开始了在神学院图书馆早至晚归的生活。

    女作家捧着复制版的《魏特琳日记》,时而静坐,时而疾走,时而踌躇踱步。。。

    特写中,扮演者刘伊妃翻开复制文本,指腹轻抚1937年12月23日的记录——

    “今天又救了27名妇女,但仍有12人被带走。。。”

    她的指尖在“妇女”一词上短暂停顿,指甲边缘因用力而泛白,仿佛触碰到了那些未说出口的恐惧。

    读到“小女孩蜷缩在讲台下三天不敢出声”时,张纯如无意识地屏住呼吸。

    镜头推近她绷紧的线,一滴汗滑落至锁骨,像极了魏特琳笔下“妇女们无声的泪水”。

    午后的斜阳透过彩绘玻璃,将血红色的光斑投在日记页面上,与魏特琳潦草的“日军”“刺刀”等英文词汇重迭。

    张纯如的精神世界屡屡遭受痛击,那些文字拼接的刺刀刺在了同胞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便在她的心上添了一道血痕。

    她有些虚弱地扶额坐在图书馆窗前的书桌,咬着牙抓过笔记本疾书。

    钢笔尖划破纸页的沙沙声,与六十年前魏特琳写下“上帝啊,求您阻止他们”的笔触,在错位的时空里同频共振。

    镜头特写下,张纯如终于忍不住抽泣出声,她高高地仰着头,不叫泪水将笔记和借阅的日记打湿。

    她的姿态近乎倔强,下颌绷紧,喉颈线条因压抑抽泣而微微颤动。

    泪水在眼眶蓄积成弧形,最终从眼角滑落,却未滴下,而是顺着太阳穴隐入鬓角。

    如同历史渗入记忆的缝隙。

    扮演者刘伊妃的泪水最终滑落时,镜头急速上拉穿透图书馆穹顶,展现一片铅灰色的天空——

    现场的观众们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