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青岚加更)(10 / 26)

加入书签

 影片开场时,幼年张纯如在爷爷怀里看见的天空中,一道锐利的天光在云隙之间,像一把淬火的刀正企图撕开天空的伤口。

    将破未破。

    此刻的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内,镜头随着仰头哭泣的张纯如,给观众呈现了另一个震撼的画面:

    云层翻滚如历史洪流,突然有一束阳光刺破阴霾,恰似她笔下即将揭开的真相。

    无人机搭载的镜头机位不断上移,穿透了狭小逼仄的窗沿,进入了更加伟岸的天空!

    即便这片历史的天空,此刻还被阴云所笼罩,暂时只有这一束隐约的亮光投向人间。

    二十七岁的张纯如,终于继承了爷爷张迺藩的遗志,打破了这扇囚禁了他几十年的历史藩篱和囚笼。

    镜头落回她伏案的背影,逐渐给到她在手记里用中文写就的独白,钢笔字迹遒劲,墨色深沉——

    您总说有些事,长大了才能懂。

    现在我懂了,也痛了。

    但我知道,我不是在揭开民族的伤疤,而是为逝去的同胞刻下迟到的墓志铭。

    收尾的日期,笔迹渐稳,尖锐如刀!

    “11月22号。”

    镜头从特写张纯如记叙手记的特写倏然拉远,再次出现在在银幕上时,观众们看得一头雾水。

    怎么张纯如又写了一遍“11月22号?”

    等待镜头完整地交待完整个场景,台下发出几声惊呼!

    再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已经是摩尔扮演的魏特琳了。

    原来第二个“11月22号”是魏特琳写就!

    历史和现实的缝隙就这么被导演的镜头和剪辑巧妙地转场,观影者们都不禁暗暗赞叹。

    这种转场将“研究者”与“亲历者”的视角直接对接,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记忆。

    张纯如的笔触与魏特琳的经历在时空中重迭、跳跃,精准地对接。

    台下不乏苦笑摇头的成名导演们,越看越觉出几分无奈。

    这样的艺术构想和天才叙事,是他们一辈子的难以望其项背。

    于是,第一段从张纯如撰写著作,搜集史料衍生来的插叙历史场景,开始呈现在观众们眼前。

    真正的历史大幕拉开了。

    魏特琳在书桌前写着日记: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