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青岚加更)(3 / 26)
,宛如1937年金陵城飘散的传单。
大银幕有一秒定格在了这片“历史的天空”。
美轮美奂的特写下,一道锐利的天光在云隙之间,像一把淬火的刀正企图撕开天空的伤口。
小张纯如的瞳孔深处,有一种厚重的力量正随着云层的崩塌缓缓苏醒。
十多分钟的开场,已道尽沧桑。
马丁·斯科塞斯已经是第二次观影,他潜心研究了这段历史,此刻结合开场前路宽的致辞,又品出了不一样的意味。
小张纯如这幕戏中,提供给导演发挥的场景极其逼仄,就是这一小扇阁楼窗棂后的天地。
但这位天才导演恰恰就利用这块简陋的画布,将阁楼窗户作为天然的镜头线索和“画框”,几乎玩出了花!
影片开场,李雪建扮演的张迺藩入画,路宽采用低角度广角镜头拍摄张迺藩倚窗而坐的姿态。
窗框将他与窗外的天空切割成两个时空,这是个人被历史洪流禁锢的无力感。
张纯如和阁楼窗棂间一直保持着安全距离,这是大人们给她设置的“防火墙”,不忍让这么幼小的心灵去触碰那段悲惨回忆。
但第一幕的最后,张迺藩将孙女置于自己的腿上,结合她嘴里所言的“我长大了要自己看”,人物语言和电影镜头语言完美融合。
小张纯如第一视角的画面中,她坐在爷爷怀里,目光无意识地向窗边挪动。
镜头随之升高,窗外景象也逐渐扩大——
她已经开始准备凝望历史的深渊!
观影者们被润物细无声的开场代入了那段历史,但王小帅、马丁等职业导演,无不为这段用画框进行的电影叙事拍案叫绝!
这是怎样的天才想法!
柏林天气阴寒,戴着眼镜的王小帅不自觉地解开大衣纽扣,全神贯注地继续在这位“和而不同”的导演身上求索。
马丁不懂国画,但王小帅有所涉猎。
窗棂如画框,这分明就是宋代院体画的“边角构图”,同马远《踏歌图》中山石仅现一隅、留白处意蕴无穷的手法如出一辙!
这扇窗,是张迺藩记忆的出口,也是张纯如觉醒的入口,更是张盈盈沉默的伤口!
想通了这一点,第六代导演只觉得毛骨悚然。
他不得不承认,就算是路宽来拍艺术片,在艺术造诣和镜头语言上,也远超“七君子”多矣。
多么痛的领悟。
&n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