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下海(2 / 6)
:“我知道。所以我不能倒。我不是为他们活着的。”
正午时分,程怀古拄着拐杖来到需求墙前,戴着老花镜逐条阅读便签。他的手指在一排字迹模糊的请求上停住:
>“我是纺织厂退休的赵姨,眼睛越来越不好使。谁会用缝纫机?我想给楼下瘫痪的小孙女做条厚点的裤子,冬天她总说腿冷。”
他摘下眼镜,摸出钢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明日九点,缝纫互助小组成立,请有经验者前来报到。”然后撕下一张红纸,贴在上方,画了个小小的太阳。
下午三点,六位老太太围坐在食堂后院的长桌边,脚踩老式蝴蝶牌缝纫机,咔嗒咔嗒的声音如同旧时光的节拍器。她们一边缝布料,一边聊起年轻时在国营厂里抢机位的日子,笑声震落了槐花。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得入神,忽然喊道:“奶奶!你缝的是兔子耳朵吗?”
“傻丫头,这是加绒护膝!”老太太笑着拧她脸蛋,“等做好了第一个给你穿!”
程怀古坐在阴凉处喝茶,眼角微颤。他曾是市总工会副主席,一辈子讲政策、念文件,直到退休后中风偏瘫,才第一次被人以“需要”的姿态对待??不是施舍,而是真实地被请求:“程伯,您懂电路吗?我家灯老闪。”“程叔,能不能帮我写封给儿子的信?我不识字。”
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比任何荣誉证书都更让他觉得自己还活着。
傍晚六点,王德海带着配送队完成最后一趟送餐归来。十五辆电动车整齐排列在院中,车身漆面上“晨光”二字已被雨水冲刷得略显斑驳,但红色背心依旧鲜亮如初。
“今天南区新增两个独居老人登记用餐。”他在例会上汇报,“其中一位是聋哑人,我们正在学手语basics,明天请特教学校的老师来培训。”
林小满翻开记录本补充:“还有三位慢性病患者提出希望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建议增设每周一次的‘健康守门人’服务。”
“人力够吗?”有人问。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阿强猛地站起来:“那就再招志愿者!高校社团、退休医护、甚至失业青年??只要愿意干实事,我们都欢迎!”
“问题是培训和管理。”程怀古缓缓开口,“理想不能靠激情维持。我们需要制度,但又不能变成bureaucracy(官僚机构)。”
李言诚抬头看向窗外渐暗的天色:“我们可以建‘成长档案’。每个志愿者从基础服务做起,逐步参与决策、策划、应急响应。晋升标准不是资历,而是共情能力和服务反馈。”
“听起来像公司KPI。”林小满皱眉。
“但它考核的不是效率,而是温度。”李言诚认真道,“比如,你陪一位孤寡老人聊天四十分钟,系统不会打分;但如果你发现他三天没开火、主动联系巡诊员,这条记录就会被标记为‘觉察性关怀’,计入成长路径。”
&n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