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重建社会秩序(1 / 3)

加入书签

冉闵立于邺城宫阙的高台之上,俯瞰着这座正在焕新生的古城。

吴笛的方略如同黑夜中的明灯,指明了方向,但要将这方略落到实处,需要具体的人、具体的措施,以及雷厉风行的行动。

他深知,乞活军虽勇,但欲成大事,仅凭悍勇与复仇之念远远不够,需得有魂魄,有纪律,有理想。

“欲强军,先铸魂。”

冉闵脑海中浮现出两位逃避晋皇室迫害在黑山教书育人,但声名至今仍在北地传颂的名字——祖逖、刘琨。

那位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立志收复中原的祖豫州;那位枕戈待旦,胡笳退敌,坚守晋阳十年的刘并州。

他们是汉家气节与勇毅的象征,正是乞活军最需要的精神图腾。

他将这个想法通过“千里传音”

器与吴笛沟通。

吴笛沉吟片刻,回复道:“你到黑山来与他们详谈,想必祖逖刘琨二人北伐一辈子的精神意志是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经验。”

冉闵去黑山一趟,请祖逖与刘琨出山辅助自己结束这乱世。

祖逖刘琨二人接受冉闵的请求到邺城,结合乞活军现状,编纂成《新军训典》与《思想纲要》。

冉闵立即下令,以王泰、周成等乞活军老营核心将领为,在祖逖与刘琨集训下以《新军训典》与《思想纲要》要求训练队列阵型、搏杀技巧,更强调“为何而战”

——不再是简单的复仇杀胡,而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安民保境,天下大同”

每日操练前,军官须带领士卒诵读纲要;休憩时,则有识字的文书官讲解祖逖、刘琨的故事。

乞活军的军纪被空前强调,严格执行从黑山学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已根据本时代语言稍作修改),严禁扰民,公平买卖,优待俘虏(愿意归顺者)。

一股新的气象,开始在乞活军中孕育。

在整军的同时,冉闵亲自挂帅,推行最为根本的土地改革。

他深知,乱世之中,土地是百姓最根本的渴望,也是力量的源泉。

他以雷霆手段,清算邺城周边及已控制郡县内依附胡人政权、罪行累累的豪强坞堡主,以及逃亡胡人贵族的土地。

孙威的农民军在此过程中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熟悉地方情况,协助冉闵的军政人员清丈土地,甄别户丁。

随后,冉魏政权颁布《均田令》,明确规定:凡冉魏治下之民,无论胡汉,按丁口授予露田(口分田)与桑田(永业田)。

露田年老归还,桑田可传子孙。

对于新来投奔的流民,即刻登记,同样授田。

官府提供种子、耕牛(部分由抄没豪强所得,部分由黑山支援的新型钢铁农具和初级生物技术支持的耐旱高产种子替代),并减免前三年的赋税。

政策颁布之初,民间仍有疑虑,尤其是部分汉民,对“胡汉一体授田”

颇有微词。

冉闵力排众议,坚决执行。

当第一批流民,包括几十户归顺的匈奴、羯人贫户,真的在官府文书上按了手印,领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契和种子农具时,整个邺城周边沸腾了!

无数双原本麻木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田野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新开垦的土地上,嫩绿的禾苗破土而出,象征着生机与未来。

随着土地改革的推进和“仁义”

之名的传播,四面八方涌来的流民越来越多。

如何安置这些人,成了当务之急。

尚书令王谟展现了其卓越的组织才能。

他征流民中的青壮,以“以工代赈”

的形式,展开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

在邺城外围,规划整齐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