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诗意泛湖,骤起变故(4 / 5)

加入书签

p;  “不必过谦。”景宁帝摆手,眼中满是赞赏,“此诗不事雕琢而意境全出,尤其是‘销金一锅子’五字,道尽扬州繁华背后的奢靡之气,颇有警世之意。”

    袁历站在一旁,心中又窜出了寒意,只是这次的寒意悄悄卷向了姜念。

    他自负诗才,今日却被姜念压了一头,太上皇对此诗的赞赏,远胜过对他此前四首诗的评价。更可气的是,这姜念不过是个见不得光的野种罢了。

    姜念忽觉一道目光如刺,转头正对上袁历阴鸷的眼神。那眼神一闪即逝,袁历已换上一副笑脸。

    ……

    ……

    蜀冈位于扬州西北,绵亘四十余里,以栖灵寺、平山堂为核心形成文化高地,欧阳修、苏轼等文人留有诗词遗迹,景宁帝也曾留下御笔。

    画舫在蜀冈脚下靠岸,但见此冈虽不甚高,却因地处平原而显得突兀。冈上松柏森森,烟雨中更添几分苍翠。

    景宁帝登岸时,早已备好銮舆,他却摆手道:“朕要步行上山,也好活动筋骨。”

    众人见劝不过,只得簇拥着圣驾,沿着青石板路蜿蜒而上。

    石阶被雨水洗得发亮,两侧古木参天,时有鸟雀鸣叫其间。

    行至半山,忽见一座古刹隐现于林木之间,黄墙黛瓦,飞檐翘角,正是栖灵寺。

    栖灵寺,本名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而得名,一千多年来寺名多有变化,隋代曾称过栖灵寺。

    及至大庆,因讳“大明”二字,故称栖灵寺。

    栖灵寺住持率众僧在山门外迎候,见圣驾至,忙合十行礼。

    景宁帝先简单游览了一番栖灵寺,随即便来至平山堂。

    平山堂位于栖灵寺西侧,宋仁宗庆历年间,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筑建此堂。凭栏远眺,扬州诸山尽收眼底,故得“平山”之名。

    平山堂成了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

    苏轼三过平山堂留下《西江月》等词作。

    四十余年前,景宁帝曾在平山堂题匾“贤守清风”。

    此时,姜念引着景宁帝入了平山堂,但见堂内陈设简朴,悬着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词匾,写道: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景宁帝仔细欣赏着《朝中措·平山堂》词匾,叹道:“欧阳永叔此词,朕头一回在平山堂见时,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