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诗意泛湖,骤起变故(3 / 5)
一游的。
画舫缓缓驶过沈园,继续在保障湖上徐行。
景宁帝忽对袁历展颜笑道:“历儿,方才红桥诗作得仓促,如今这保障湖景致更佳,你再赋诗一首如何?”
袁历正因前诗被比下去而懊恼,此刻闻言精神一振,当即提笔挥毫,一气呵成两首:
其一:“十里波光潋滟开,画船箫鼓雨中来。扬州自古繁华地,多少金银化绿苔。”
其二:“垂杨拂水水拂堤,楼阁参差望欲迷。不是君王南巡至,哪得烟景这般奇。”
景宁帝览毕,评点道:“第一首结句‘金银化绿苔’,倒有几分警世之意;第二首‘望欲迷’三字用得巧。虽算不得上乘,但你年方十五,能顷刻成此二首诗,已属难得。”
袁历听得“算不得上乘”几字,心里有些不服气,只是面上不显。
景宁帝又命袁晳赋诗。
袁晳略作沉吟,写道:“画舫轻移碧浪间,楼台倒影水潺湲。春风不管兴亡事,依旧吹绿江南山。”
景宁帝称赏:“晳儿此诗,不事雕琢而意境自远,较历儿之作更胜一筹。”
袁历站在一旁,笑着看向袁晳,只是心里已窜出了三分寒意。
景宁帝这次没打算让忠顺亲王作诗了,而是一边看着姜念一边沉吟,终究还是忍不住开口道:“朕晓得你颇有诗才,今日何不也赋诗一首?”
此言一出,画舫内顿时寂然。
忠顺亲王眯起眼睛,袁晳面露讶色,袁历则盯住姜念,戴权脸上浮现出意味深长的笑意——他们都知道姜念是泰顺帝民间私生子的传闻,且都认为此传闻多半是真的。
姜念恭声道:“臣才疏学浅,恐贻笑大方。”
说罢提笔濡墨,在纸上写下:“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景宁帝览诗,眼前豁然开朗。但见前两句写到杨柳垂丝连接着远处荒芜的丘陵,红桥如雁齿般参差排列,俨然一幅天然图画;后两句更妙,将扬州比作南宋杭州的“销金锅儿”,道尽此地奢华享乐,又暗含一丝讽喻;又以一个“瘦”字,点出此湖较之杭州西湖的纤秀婉约风姿。
事实上,这首诗是姜念前世清代诗人汪沆的代表作,正因这首诗,前世的扬州保障湖才更名为瘦西湖,并以此名广为流传。
“好!妙!”景宁帝赞叹,“‘瘦西湖’三字乃点睛之笔!朕看这保障湖之名俗气,从今往后,便更名为‘瘦西湖’罢!”
姜念连忙躬身:“太上皇过誉了,臣不过信手涂鸦罢了,岂敢因拙作而更名这保障湖!”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