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之历史暗码(3 / 5)
失年产值120万两。
但多尔衮在1645年颁布‘剃令’后,江南税收反增25,显示恐怖统治的经济账。
清军在屠城的过程中,虽然短期内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从长远来看,他们试图通过恐怖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卢卡斯总结道:“清军屠城是多种矛盾交织的结果。
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暴力手段来镇压反抗,维护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他们也考虑到了经济利益,希望通过恐怖统治来让百姓屈服,从而获取更多的财富。
但这种血腥的手段,无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话题转到了日军侵华战争。
艾莉森严肃地说:“日军在1937-1945年的侵华战争中,陷入了三组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
先是资源掠夺与生产能力崩溃的矛盾。
占领区每年仅能提供所需石油的12、钢铁的8,不得不动太平洋战争填补缺口。
‘以战养战’政策导致华北农村生产力下降60,反而加剧物资短缺。”
卢卡斯接着分析道:“其次是民族同化与文化抵抗的矛盾。
强制推行日语教育,但1943年华北农村文盲率仍达92(日据前为85)。
‘大东亚共荣圈’宣传遭民间戏仿,出现‘共荣=共穷’等讽刺标语。
日军试图从文化上同化中国人民,但中国人民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他们的文化抵抗让日军的企图化为泡影。”
艾莉森继续说道:“最后是军事征服与经济规律的矛盾。
三光政策摧毁农田12亿亩,导致日军粮食供应依赖美国大豆进口(占消耗量45)。
兵员补充过度消耗劳动力,1944年日本本土工厂缺勤率达38。
日军在侵略的过程中,违背了经济规律,过度消耗了自身的资源,最终导致了失败。”
卢卡斯总结道:“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必然导致力量枯竭’,在矛盾论框架下得到完美印证。
日军的侵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他们在掠夺与建设、同化与抵抗、征服与经济规律之间陷入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艾莉森合上笔记,感慨地说:“原来每个盛世阴影里,都藏着比童话黑暗百倍的真实。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善恶美丑。”
卢卡斯望着窗外的雪花,缓缓说道:“矛盾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就像圣诞老人礼物盒底的价签——我们永远要为光明支付代价。
在这个看似和平的时代,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要时刻警惕那些隐藏在繁荣背后的矛盾和危机。”
艾莉森点了点头:“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用矛盾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两人静静地坐在壁炉前,思绪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
圣诞夜的钟声再次响起,仿佛在为他们敲响警钟,提醒他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这个充满神秘和思考的圣诞夜,艾莉森和卢卡斯通过探讨那些被历史书忽略的问题,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们明白,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一面镜子,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而他们,也将带着这份思考和启示,在未来的生活中继续探索,寻找真相,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壁炉里的火焰突然爆出一个火星,在昏暗的房间里划出一道短暂的光痕。
艾莉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