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义父太不上进了(求月票)(4 / 5)

加入书签

度整整一年,空间覆盖五大洲。

    而在石板背面,只有一句话:

    **“这是《众声归一曲》的歌词。”**

    苏晴双手颤抖。

    她从未想过,这首歌竟然会有词。

    更没想到,它的歌词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由无数曾在“静流”中被倾听过的人,一点一滴拼凑而成的生命证言。

    她立即将石板扫描存档,并请求技术团队尝试将其转化为可唱诵的韵律文本。结果令人震惊:尽管语种混杂、语法错乱,但当这些句子按时间轴排列并配上基础音阶后,竟能自然形成一段极具仪式感的吟唱结构,押韵规律呈现出某种接近梵音chanting的神圣感。

    于是,她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

    她邀请全球所有愿意参与的人,无论是否有音乐背景,无论是否会唱歌,只要曾在“静流”留下过声音,都可以登录平台,录制一句属于自己的“歌词”。系统会自动校准音高、节奏与情感强度,将其融入整体织体。

    七十二小时内,收到有效提交1,674,203条。

    其中包括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晚期老人含糊不清的“我想回家”,一名新生儿监护室门外父亲哽咽的“你要活下去啊”,还有一位临终关怀护士在值完最后一个夜班后轻声说的“谢谢你让我陪你走到最后”。

    苏晴花了整整三天,逐一听完前十万条录音。

    她一边听,一边流泪,一边笑。有时候,一段只有三个字的独白,就能让她坐在椅子上发呆半小时。

    最终,她选定了一种最原始的方式来进行合成??不是数字混音,而是物理共振。

    她联系云南民间乐团,请他们用一百零八件传统乐器现场演奏基础旋律;再将所有用户提交的声音刻录成特制黑胶唱片,每张唱片对应一个真实个体的情绪频谱;最后,在一个无风的清晨,把所有唱针同时落下,让百万人的声音在同一空间里真实交汇。

    录音地点选在洱海边一座废弃的戏台。

    那天,天空澄澈如洗,湖面平静如镜。上百名乐师身着素衣,静候指令。当第一声鼓响响起时,整个山谷仿佛屏住了呼吸。

    接着,百万声低语缓缓升起。

    它们起初杂乱,继而融合,最终汇成一股浩瀚的情感洪流,穿透云层,直抵人心深处。

    现场有工作人员当场跪地痛哭,也有志愿者相拥而泣。一位原本负责设备调试的技术员放下耳机,走到湖边,对着水面大声喊出压抑十年的歉意:“爸,我对不起你!”

    那一刻,没有人觉得尴尬,只有深深的接纳。

    这段音频被命名为《众人》,编号S-002,作为《众声归一曲》的正式人声版本,永久存入“聆界档案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