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狄仁杰入伙(又长又粗的大章节)(2 / 8)

加入书签

竟起身,对着李贤和刘建军郑重一揖。

“此法看似粗粝,实则大善!若非如此,不知有多少百姓等不到朝廷后续的赈济便要饿殍遍野。

“殿下与长史不顾物议,行此务实仁政,此乃真正的大慈悲、大担当!下官在宁州,虽亦竭力赈济,然碍于官身体统,未敢行此非常之法,思之,尚有不及之处。”

狄仁杰的话语充满了真诚,没有丝毫的虚伪客套。

这时,一旁的刘建军有些好奇的问了一句,道:“狄公能看出这赈灾之粮是出自沛王府,可还有其他人能看出来”

李贤心里瞬间一凛。

刘建军特地交代过赈灾这事儿不是捞名声的时候,得提防洛阳的眼线,尤其是藏在暗处还没被揪出来的崔詧。

既然狄仁杰能看出来赈灾粮是出自沛王府,那其他人呢

若是消息走漏到洛阳,被母后得知,自己和刘建军在长安的诸多安排岂不是化为了梦幻泡影

狄仁杰闻言,略微沉吟,随即坦然道:“殿下与长史不必过于担忧。

“下官能窥得一二,实是因多年在地方为官,常与钱粮刑名打交道,练就了些许观察推算的笨功夫。”

他详细解释道:“下官粗略观之,城外粥棚约有五处,每处设大锅三口。

“每日辰、申两次施粥,每次每锅约出百碗,每碗粥虽掺有糠麸,但其浓稠度,仍可大致推算出所耗米粮之比例。如此算来,每日所耗粮食便不是一个小数,结合朝廷每年在赈灾上的钱粮用度,下官便推测出来这其中必然另有人出资。”

“再者,”狄仁杰继续道,“如今两都粮价奇高,且多有价无市。

“能在此刻持续不断、稳定地拿出这般数量的粮食,绝非寻常富户或商家所能做到,必是既有雄厚财力、又有特殊渠道之辈。

“而观其施粥之法,不求虚名,只务实效,又与寻常争相邀买人心的豪族迥异。”

“综合这规模、这手法、这时机,”狄仁杰总结道,“下官才大胆推测,幕后之主,非沛王府与刘长史莫属。

“至于他人……”

他微微摇头,“若非同样深谙钱粮事务、且对殿下与长史有所了解之人,大抵只会感慨善人义举,或鄙夷其粥品粗劣,难以想到更深一层。

“即便有所猜测,无凭无据,亦难确信。

“殿下只需保持现状,不张扬,不授人以柄,短期内应无大碍。”

听到狄仁杰这番入情入理的分析,李贤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他心中暗道:幸好狄仁杰是友非敌。

仅仅尝过几口粥,便将赈灾所用的钱粮用度都推算出来了个大概,甚至因为深知朝廷对地方上的政策,还推测出来了背后施粥之人。

刘建军说的对,狄仁杰是真正的人才。

“原来如此,狄公心思之缜密,推算之精妙,本王拜服。”

李贤谦逊道,随后将话题引向对方,“方才狄公说碍于官身体统,未敢行此非常之法,可宁州亦遭大旱,想必处境更为艰难,不知狄公在宁州是如何应对的本王愿闻其详,或可借鉴一二。”

狄仁杰轻轻叹了口气,道:“殿下垂询,下官不敢隐瞒,宁州地薄民贫,去岁秋粮仅收五六成,今春又少雨,麦苗多枯,情势确乎危急。”

他略一停顿,继续道,“下官到任后,首要便是彻查州、县仓廪,厘清存粮底数,革除积弊,确保官仓之粮尽数用于赈济,严禁胥吏贪墨克扣。

“其二,动员民力,修复水利,掘井开渠,优先保人畜饮水,兼及灌溉补种些耐旱作物。

“其三,劝谕境内大户平粜存粮,并设平准仓,以官本平价粜卖,若有奸商巨贾趁机囤积、哄抬粮价者,则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其四,奏请朝廷减免宁州今岁部分租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