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垂拱元年和最大的保护伞倒了(4K)(2 / 4)
的事儿……恕晚辈直言,为沛王殿下做事,待遇只会越来越好,这点我有信心。”
刘仁轨沉吟片刻,不知道是认为刘建军的话有几分道理,还是被刘建军的自信说服。
他点了点头,问:“你方才说,卖命”
“没,您听错了。”刘建军咧嘴笑。
刘仁轨立马呵呵笑道:“那便按你说的来吧。”
李贤忽然觉得这两个姓刘的人,就像是一老一少两只狐狸,小的狡诈,老的奸猾。
……
工程就此全面展开。
大义谷内,号子震天,镐起锹落,尘土飞扬。
引水渠的路线被白灰标出,壮丁们沿着标记奋力开挖;规划筑坝的河湾处,工匠们指挥着民夫打制木笼、搬运石料;地势较高的缓坡上,也有人开始平整土地,为未来的厂房打下地基。
刘建军成了工地上最忙碌的人。
他虽无具体官职,但谁都看得出,这位黑瘦的沛王府长史才是这项工程的实际主导者。
整个大义谷工地上,时时能听到刘建军的吆喝声。
“这里!这里要留出位置,以后要安装传动大轴!”
“轴座要打得极其牢固,要用最好的青石,灌糯米浆加固!”
他又跑到开挖水渠的队伍处,看到几个工匠正对着一段坚硬的岩层发愁。
“用火烤!”刘建军蹲下看了看,脱口而出,“先用大火烧热岩石,再泼上冷水,石头自己就裂开了!能省不少力气!”
整个大义谷工程在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性中推进着。
每日放工时分,领到那十枚还带着体温的铜钱,吃着实实在在的干饭,民夫们的脸上虽然疲惫,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李贤听到他们私下里都说,沛王殿下和刘长史,是真正恤苦怜贫的活菩萨。
他忽然就觉得这十文钱给的真值。
……
正月初,沛王府。
李贤正坐在刘建军那小院子里和刘建军闲聊,大义谷工程热火朝天的同时,洛阳那边也传来了消息。
最先传到沛王府的,便是母后又改元了。
以徐敬业之乱平,今岁改元垂拱。
其次,便是那铜匦之法又被改进了。
【武后于朝堂设登闻鼓与肺石,有击鼓或立石之人,御史受状闻奏。】
按照朝廷的说辞就是:铜匦放在朝堂里,听取的还是那些朝廷里官员的意见,他们识文断字,又整天在那儿来来往往,往里面塞进去举报信很容易。
可万一有外地百姓想要告密,又没有进京的路费怎么办或者,万一告密者不会写字呢
于是,武后为广听建议,了解民情吏治,便设下了此法。
并且规定:【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1
意思就是哪个老百姓要想告密,就找当地的基层长官,跟他说自己要告密,这个长官绝对不允许质问告密者想告谁的密、告哪方面的密。
并且还必须立刻提供给告密者一匹高头大马,而且按照五品官的待遇,把告密者安安全全地护送到洛阳,让告密者去见武后,当面告密。
告密的人如果说的是事实,查有此事,怎么办马上加官进爵,赏!如果告完了一查,没这回事,也不罚,还是把告密者平平安安地给送回家去。
刘建军对此表示嗤笑:“满天下的人都能去告密,而且告密者的待遇还特别好,甚至连诬告都不惩治,稳赚不赔……
“啧啧,我只能说你母后可真是个大聪明!”
然后话音一转,又念叨:“我发现你父皇和你母后不愧是两口子,三天两头闲得没事儿就改个元,去年一年就用了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