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空宅灯火(1 / 4)

加入书签

金陵城南有座大宅子,白墙黑瓦,朱漆大门,原是城中数一数二的富贵人家王老爷的府邸。

三年前王家举家南迁后,这宅子便空了下来。

奇怪的是,自打王家搬走,每逢夜幕降临,宅子里竟会亮起灯火,还不时传出人语声、欢笑声,仿佛仍有人居住。

起初邻里以为是王家留了看守的仆人,也没太在意。

可时间一长,左邻右舍渐渐觉得不对劲——那灯火通明的景象夜夜如此,却从不见有人白天进出。

有胆大的曾扒着门缝往里瞧,说院子里干净得出奇,连片落叶都没有,可大门分明是从外头锁着的。

流言蜚语就这么传开了。

有人说这是王家祖宗阴魂不散,守着老宅;有人说宅子里藏了宝贝,引来了山精鬼怪;更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曾在深夜听见里头有唱戏的声音,正是王老爷生前最爱的那出《牡丹亭》。

消息传到官府,知府大人本不信这些怪力乱神,奈何传言愈演愈烈,搅得民心不安,只得派了两个衙役前去查探。

两个衙役在宅子里外转了三圈,门窗完好,锁具无恙。

破门而入后,只见庭院整洁,花木修剪得宜,厅堂桌椅一尘不染,书房的笔墨纸砚摆放整齐,卧房的被褥叠得方正,厨房的碗筷光亮如新。

可偏偏就是不见半个人影。

衙役回禀后,知府也觉蹊跷,又派了更多人日夜看守,结果依然如此——白天宅子空空如也,一到晚上,灯火自明,人声渐起。

隔着院墙,能清晰听见里头似有家宴欢聚,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偶尔还有孩童追逐嬉闹,老人咳嗽踱步,妇人细语闲谈。

知府愁得几天没睡好,师爷赵明远见状,主动请缨要查个水落石出。

这赵师爷四十出头,瘦高个子,平日里话不多,却是个心思缜密的主儿。

他不像旁人那般急着下结论,而是先在宅子四周转了转,又找左邻右舍细细聊了聊。

第三天黄昏,赵师爷带着一袋细灰来到宅子门前,沿着门槛和墙根撒了薄薄一层。

“师爷,这是做什么?”

随行的衙役不解。

赵师爷笑而不答,只吩咐众人远离宅院,静观其变。

翌日清晨,赵师爷带着衙役们回到宅子门前。

但见那层细灰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脚印——有老鼠的小爪印,也有猫的梅花印,纵横交错,好不热闹。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赵师爷却抚掌大笑:“原来如此!

是家鼠和野猫在作怪。”

衙役们更糊涂了:“师爷,老鼠和猫怎会点灯说话?”

赵师爷推开宅门,边走边解释:“这宅子里的老鼠,原是王家养熟了的。

王家富贵,这些老鼠世代居住在此,吃的是山珍海味,听的是琴棋书画,早已通了人性。

王家搬走后,它们舍不得这安乐窝,便学着主人生前的样子过日子。”

他指着庭院里几处不起眼的角落:“你们看,这些鼠洞旁还残留着它们搬运灯烛的痕迹。

老鼠聪明,会咬断烛台,推着蜡烛满屋跑。

它们体小力弱,推不动大烛,便合力搬运小巧的油灯。

油灯里的油,想必是从厨房储油罐中偷来的。”

进入厅堂,赵师爷又指着梁上:“至于说话声,那是猫儿的把戏。

王家走后,附近的野猫现这里无人居住,便从破损的窗格溜进来安家。

这些猫儿常年听人说话,虽不解其意,却记住了音调。

夜里无聊,便互相应和,模仿人声。

猫声经过空屋回响,听起来便似人语了。”

一个年轻衙役忍不住问:“可它们为何要这样做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