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36章 士官制度再改革(2 / 3)

加入书签

于一些非常有能力但是不得不退役的士官,无法留在部队继续服役,人才流失,对部队战斗力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战斗力的保障和基础。

    李干在报告里明确提到,当前士官晋升的条件过于苛刻,等级划分也有一些地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他认为,应当进行合理化的调整。

    如把上士和四级军士长改为一级上士、二级上士,把士官这个名称改为军士,与军官对应起来,提升士官队伍的荣誉感。

    在岗位上,应当扩展军士的岗位,如参谋岗位、干事岗位,甚至基层指挥岗位,扩大军士成长的范围。

    在身份上,军官和军士不应该是高低阶层的区别,而是发展路线的区别,彼此之间的身份应当是平等的,上下级制度应该是岗位区别。

    其次,部队应该大力投入官兵的继续教育,把部队整体的文化知识水平提升上来,光是依靠地方院校、军队院校的脱产培养模式,很难短时间内解决部队官兵知识层面的问题。

    最后,李干强烈建议组建军士学校,对获得晋升的军士进行为期1年-3年的培训,与教导队模式并存,完善军士的培养制度。

    又要花钱。

    总部首长看到李干建议每个战区应该至少组建一所军士院校,那凉气是一口接一口地倒抽着。

    部队改革后,很多院校都进行了整合,数量大大减少,资源利用更加合理。

    现在新增院校看上去与改革目的相悖,但却是完善军队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五大战区都要有军士院校,那就是要新组建无所军士院校,按照军区部队的规模,都得是能容纳数千人的大学校。

    这得花一大笔钱。

    李干体的建议非常具体,他认为,义务兵晋升下士的话,针对一些技术岗位,应当在军士院校接受最少1年的培训,初级军士晋升中级军士、中级军士晋升高级军士,要过这两道坎,必须要在军士院校接受2年的脱产学习。

    说白了,就是把军士当成提干的准军官来进行培养。

    这样一来,军士在军中的地位就大大提升了。

    军士是军中之母,部队的骨干是军士,不夸张地说,一个连队里可以没有军官,但决不能没有军士。

    一支强大的军士队伍是部队战斗力的强有力保障!

    李干和第三舰队提交的报告很快就呈到了最高统帅部,上层对此非常重视,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军士制度推出,需要经过大会批准,三五个月也走不完这个流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