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丝绸之路如纽带(2 / 4)

加入书签

陷入了沉思,他想象着张骞接到“招贤令”

后的心情,那一定是既激动又忐忑吧。

激动的是有机会为国家效力,忐忑的是前方未知的困难和危险。

他仿佛看到了张骞毅然决然地踏上征程,穿越茫茫沙漠,翻过皑皑雪山,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达大月氏。

“好了,同学们,安静一下。”

历史课老师拍了拍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现在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

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带着一百多人的使团从长安出,一路向西。

他们刚进入河西走廊,就遭到了匈奴的俘虏。

匈奴单于把张骞扣留了十年之久,在这十年里,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忍受着孤独和折磨,等待着逃跑的机会。

终于,在一个夜晚,张骞趁匈奴人不备,带着随从逃了出来,继续向西前行。”

权三金听得入神,他仿佛看到了张骞在匈奴的牢房里,眼神坚定,心中默默念叨着一定要完成使命。

他想象着张骞逃出匈奴后,在茫茫大漠中艰难前行的情景,渴了就喝一口浑浊的水,饿了就吃一点干粮,风餐露宿,历经无数艰难险阻。

“张骞继续西行,经过数月的奔波,终于到达了大月氏。

可是,此时的大月氏已经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愿意再与匈奴为敌。

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多次劝说大月氏联合汉朝夹击匈奴,但都没有成功。

最后,张骞只好失望地返回汉朝。

在返回的途中,张骞又被匈奴俘虏,直到一年多后,匈奴内乱,他才趁机逃回长安。”

历史课老师继续讲述着:

“虽然第一次出使西域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张骞却带回了大量关于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为汉朝了解西域打开了窗口。”

权三金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

他觉得张骞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面对重重困难和危险,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

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学习张骞这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

“学生们,请你们结合课本p67,思考西域的地理位置。”

教室里安静下来,同学们纷纷翻开课本,目光在p67页的地图上游走。

权三金凑近课本,手指沿着地图上蜿蜒的山脉和河流划动,西域那片广袤的土地在地图上显得既神秘又遥远。

他注意到西域位于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地区及更远的中亚部分地区,这里地势复杂,有高山、沙漠,也有绿洲。

有的同学小声讨论起来:

“西域离我们这么远,张骞当时是怎么走过去的呀?”

“是啊,而且路上还有匈奴,太危险了。”

权三金听着同学们的讨论,心中对张骞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他想象着张骞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依然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过了一会儿,历史课老师问道:

“哪位同学能说说西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龚荣飞同学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他站起身说道:

“西域是连接中原和西方的交通要道,从这里可以通往中亚、欧洲等地。

汉朝如果能和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不仅可以拓展贸易,还能联合起来对抗匈奴。”

历史课老师满意地点点头:

“龚荣飞同学回答得很好,西域的地理位置确实非常关键,这也是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着,历史课老师话锋一转,说道:

“那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