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买报想讨价还价(1 / 3)

加入书签

徐大志脑子里还留着前世的记忆——那时候他大学毕业后干的是销售,在营销这一行摸爬滚打了很久。

现在他面临一个紧迫的问题:必须在二十天内赚到一大笔钱。

这笔钱不光要包含自己上学的学费,还得给家里留些生活费。

他掰着手指头仔细算了算:自己读大学和生活费大概要二千块钱,再给家里妹妹赚点学费以及生活费,她们大概要一千块左右能应急,然后要给柳矮子他们办酒席赔款二千块钱,这样算起来至少得赚到五千块钱才行。

只有凑够这个数,他才能安心去学校报到。

要不然,就算人去了学校,心里也会一直惦记着家里的困难。

要在短短二十天内赚五千块钱,这个目标确实不容易,但徐大志觉得也不是完全没希望。

毕竟他记忆中还有前世的营销经验,这就是他的优势。

不过具体要做什么生意,他一时还没拿定主意。

眼下最要紧的是先解决手头的问题。

徐大志盘算了一下后,决定先打听清楚菜市场的位置后,把家里攒的三十多个鸡蛋拿去卖掉。

这些鸡蛋虽然值不了多少钱,但好歹是个开始,能换一点是一点。

问清楚附近菜市场后,他拎着装满鸡蛋的篮子,一边往菜市场走,一边盘算着下一步该怎么走才能赚到那五千块钱。

徐大志的母亲袁翠英以为儿子这次去市里是去借钱的,就特意准备了一篮子鸡蛋,打算让他带去送给能借钱的人。

可实际上,徐大志根本不是来借钱的,他是想靠自己的本事赚钱。

这篮子鸡蛋自然就用不上了。

但要是直接说不拿,母亲肯定会不高兴,所以徐大志只好把鸡蛋带上,准备找机会卖掉。

至于借钱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哄哄母亲罢了。

徐大志虽然是在县里上的高中——县里的高中教学质量确实不错,甚至在市里都小有名气——可他在市里哪有什么同学啊?就算有,那也是以后上大学才认识的同学。

再说,就算以后上了大学,认识了一些市里的有钱同学,可借钱哪有那么容易?虽然他考上了大学,但五千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

对那些家境富裕的同学来说,这笔钱可能不算太多,但也绝对不少。

人家凭什么要把钱借给他呢?难道就因为他可怜,别人就该同情他、帮他吗?徐大志心里清楚,这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有钱人往往头脑特别清醒。

他们明白一个道理:这世上需要帮助的人实在太多了,根本帮不过来。

就算你有能力帮所有人,也可能会遇到"

升米恩斗米仇"

的情况——你帮了别人,对方不但不感激,反而会怨恨你。

比如说,一个普通同学手中也没多少钱,即使他家里有钱,他父母也不会无缘无故借给你五千块钱,这种事情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生。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人家凭什么要白白帮你呢?

所以啊,遇到困难最终还得靠自己想办法。

就像菜市场里卖鸡蛋的徐大志那样:普通鸡蛋卖一块三毛九一斤,一斤大概有七八个。

他不怕难为情会吆喝,卖的又是土鸡蛋,虽然有人嫌贵,要两块钱一斤,但懂得的人都知道土鸡蛋好。

这不,他刚卖出去三十多个土鸡蛋,就卖了八块钱。

你看,只要肯动脑筋,愿意吃苦,总能找到办法的。

这三十多个鸡蛋是一家人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才攒下来的,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管你家多么拼命干活、多么精打细算,这点鸡蛋也就只值这个价了。

徐大志这趟出门,光坐车就花掉了三块多钱的路费。

现在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