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临门一脚(5 / 8)

加入书签

的判断。

    对海商来说,“朝廷征召”不亚于天塌了。

    运费户部的账面上肯定存在这笔支出,能不能到他们的手中,那就很难说了。

    纵使海商的背后,同样拥有官面背景,可依旧不具备和朝廷谈条件的资本。

    单纯白拉几趟货,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最怕的船队一经征召,就是有生之年系列。

    毕竟,类似的操作,大虞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

    朝廷的信誉,早就被前辈们给败光了。

    惹不起,躲得起。

    觉察到情况不妙,一个个都躲了出去。

    茫茫大海,朝廷就算想要征召船队,也通知不到人。

    当然,消息能够传递的这么快,背后肯定有江南世家的手笔。

    前面吃了那么大的亏,现在朝廷想要他们出力,那是不可能的。

    “杯水车薪啊!”

    兵部尚书罗文博忍不住感慨道。

    单纯从运力上看,大虞朝的组织能力,已经算不错的。

    按照大虞的计量标准,三十万石约合一万五千吨,八十万石就是四万吨。

    放眼同时期,拥有这份运力的国家,全世界都找不到几个。

    可这么点儿粮草,对大虞朝来说,仅仅只够塞牙缝。

    光边军每年都要消耗六百五十万石,沿途运输的消耗量,是这个数字的两倍。

    大虞朝每年都有超过一千三百万石军粮,消耗在了运输途中。

    或许真实损耗没有这么大,但大虞的官僚体系,早就养成了雁过拔毛的习惯。

    哪怕从大沽口登陆,把粮食运输到京师,官方运输消耗也不会低于三成。

    面对这样的恐怖消耗,出发前的三十万石,到了京师顶多剩下二十万石。

    对平息京中物价,倒是有积极意义,可边军那边完全是杯水车薪。

    即便是把运力拉到八十万石,一样满足不了需求。

    没有办法,时间拖的太长了。

    如果早几个月动手,多了几个月时间缓冲,情况就会好上很多。

    “有总比没有的好,最起码京中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