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高阳关死守御辽寇忠良沥血护山河公元1008-1010年(1 / 14)

加入书签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的冬天,高阳关的北风跟刀子似的,刮在人脸上生疼。

杨延昭穿着厚重的铠甲,站在城楼上巡查,哈出的白气刚飘到眼前就冻成了小冰晶。

他望着远处边境线的方向,心里跟揣了块冰疙瘩——探马刚送来消息,辽圣宗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在幽州集结,粮草堆得像小山,看这架势,开春后肯定要跟高阳关死磕。

“将军,天儿太冷了,您先回帐喝碗热汤吧?”

周信裹着棉袄,手里端着个粗瓷碗,碗里的姜汤还冒着热气,“刚让伙房煮的,加了红糖,驱寒。”

杨延昭接过碗,喝了一口,姜汤的热流顺着喉咙滑下去,才算暖了点身子。

“周信,城里的粮草还够撑多久?新征的士兵训练得怎么样了?”

周信叹了口气:“粮草勉强够撑到开春,要是辽军拖到夏天,咱们就得喝西北风了。

新征的士兵大多是百姓,没怎么练过武,也就王小二那小子机灵,学射箭学得快,昨天还射中了靶心呢。”

提到王小二,杨延昭嘴角微微上扬。

那小子才十六岁,却比同龄人机灵得多,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箭,胳膊练肿了也不喊疼,眼里那股报仇的狠劲,倒让他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

“让伙房多给士兵们做点热乎的,训练强度别太大,先把身子骨养结实了。”

杨延昭叮嘱道,“另外,再派几队探马,密切监视辽军的动向,有任何情况立刻禀报。”

周信刚领命要走,王就急匆匆跑了过来,脸色比外面的北风还难看:“将军,不好了!

汴梁传来消息,陛下要去汾阴祭祀后土,还要修玉清昭应宫,让各地官员再凑一笔钱!”

杨延昭手里的碗“哐当”

一声掉在地上,姜汤洒了一地,很快就结了冰。

“什么?!”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泰山封禅刚花光了国库,现在又要去汾阴祭祀,还要修宫殿?他知不知道边境的情况有多危急?士兵们的军饷都快不出来了!”

王递过赵恒的圣旨,声音压低了些:“将军,张大人在奏折里劝过陛下,可陛下不听,还说‘祭祀天地能保大宋平安’,让各地必须按时凑齐钱财,不然就革职查办。”

杨延昭接过圣旨,上面的字迹工整华丽,内容却看得他心头冒火。

他捏着圣旨,指节都泛了白:“平安?靠祭祀就能换来平安?当年爹和弟弟在陈家谷战死的时候,怎么不见天地显灵?!”

这话刚说出口,他就后悔了——毕竟是当朝天子,这话要是传出去,就是大逆不道。

周信连忙四处看了看,见没人,才松了口气:“将军,慎言!

现在不是说这话的时候,咱们得想办法,不能让士兵们寒了心。”

杨延昭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怒火:“你说得对。

这样,你去把我私藏的那些银子拿出来,先给士兵们一半军饷,剩下的留着买粮草。

另外,我再写一封奏折,恳请陛下暂缓祭祀和修宫殿,把钱财用在边境防务上。”

可他心里清楚,这封奏折大概率是石沉大海。

赵恒自从泰山封禅后,就迷上了这些祭祀活动,听不进任何劝谏。

果然,半个月后,汴梁传来消息——赵恒不仅没同意杨延昭的请求,还在奏折里批评他“不懂君臣之道,妄议朝政”

,让他专心守好高阳关,别管其他事。

杨延昭拿着回信,坐在帐里沉默了半天。

周信进来的时候,见他脸色不好,也不敢多问,只是递过一份军报:“将军,辽军开始往边境运攻城器械了,看样子,开春后真的要动手了。”

杨延昭点点头,站起身:“走,去看看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