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朱温的枭雄之路与大唐王朝的最后挽歌(2 / 10)
这样,朱温还是觉得碍事。
天佑元年(公元4年)的一个深夜,几个士兵翻墙闯进皇宫,把睡梦中的唐昭宗杀了。
朱温听到消息,趴在地上哭天抢地:“陛下啊!
是谁害了您啊!”
可眼里却一点泪花都没有。
他立了个十三岁的孩子当皇帝,就是唐哀帝。
这孩子每天除了签字盖章,啥也不敢管。
大臣们见了朱温,都喊“相国千岁”
,没人再提“陛下”
。
洛阳城里的百姓,早就不把自己当唐朝人了——他们说“咱们是大梁的子民”
,虽然朱温还没改国号,可谁都知道,这层窗户纸,捅破是迟早的事。
李克用在河东听说唐昭宗被杀,气得独眼流血,带着沙陀铁骑南下,想跟朱温拼命,可打了几仗都没占到便宜,最后在忧愤中病死了。
临终前,他把儿子李存勖叫到跟前,拿出三支箭:“一支射朱温,一支射契丹,一支射幽州的刘仁恭,爹没完成的事,你得替爹完成!”
李存勖跪在地上,咬着牙接了箭。
而朱温呢?他看着唐哀帝越来越碍眼,终于在天佑四年(公元7年)逼着这孩子禅位。
登基那天,他穿着十二章纹的龙袍,站在洛阳的天坛上祭天,国号“大梁”
,改元开平。
站在他身边的唐朝旧臣,有的低头流泪,有的强装笑脸,可谁都不敢吭声。
大唐,这个存在了二百八十九年的王朝,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朱雀大街上的石狮子,见证了贞观之治的繁华,见证了安史之乱的战火,也见证了这一刻的落幕——它们的眼睛被岁月磨得模糊,像在为一个时代默哀。
可乱世还没结束。
朱温称帝后,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在河东竖起了反旗,手里的三支箭,时时刻刻瞄准着汴州;江南的杨行密、四川的王建,也纷纷称帝称王,天下成了个大棋盘,谁都想当最后的赢家。
朱温从草根逆袭成了枭雄,可这龙椅坐得稳吗?李存勖能不能完成父亲的遗愿?那些在乱世里挣扎的百姓,又要等到何时才能看见太平?且看下文分解!
一、朱温的&0t;黑化升级&0t;:从投机者到野心家的蜕变
投降唐朝后的朱温,紧紧地攥着那枚刻有“宣武军节度使”
字样的铜印,仿佛这小小的铜印就是开启天下的钥匙一般。
他将这枚铜印视为自己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个身份来实现更大的野心。
朱温把节度使府设在了汴州城的中心地带,那原本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宅院,但在他的精心打造下,如今已变成了一座堪比王府的坚固堡垒。
门前立起了两尊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张牙舞爪,气势磅礴;院子里不仅挖了藏兵的地道,还设有重重机关,以确保安全;而书房里则挂着一幅巨大的中原地图,上面详细地标注着黄河、淮河等主要河流的支流,这些支流被他用鲜艳的朱砂标记得清清楚楚。
每天清晨,朱温都会早早地来到书房,站在那幅地图前,凝视着上面的每一处细节。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滑动,时而停留在郓州、兖州等地,时而又在其他地方徘徊,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天下就像一块刚出锅的肥肉,得趁热一口口地啃,凉了可就不好嚼啦。”
他深知,要想称霸天下,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和计划,而这幅地图便是他实现野心的重要工具。
谋士敬翔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眼前的朱温。
他注意到朱温的眼中燃烧着一团熊熊的火光,那是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
敬翔深知朱温的野心,但他也明白,要实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