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韦后乱政的荒诞闹剧与李隆基的绝地反击(2 / 10)

加入书签

他对信使说,“李唐的江山,绝不能再落入妇人之手。”

长安城的夏夜,总是被闷雷压得喘不过气。

玄武门的守军换了一批又一批,他们腰间的刀鞘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却不知自己将要守护的,究竟是哪一方的天下。

韦皇后在太极殿的偏殿里,正与韦温密商着“万无一失”

的计划;安乐公主在寝殿里试穿新制的朝服,想象着接受册立的荣光;太平公主的马车刚出府门,车帘后露出的眼神锐利如鹰;李隆基则在灯下翻阅着兵符图谱,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这场权力的棋局,棋子已落,只待一声惊雷,便要掀起血雨腥风。

是韦氏母女能复刻武周的传奇,还是李唐宗室能守住祖宗的基业?大明宫的琉璃瓦映着残月,仿佛在无声地见证——这场“女帝复刻版”

的大戏,才刚刚拉开最惊心动魄的序幕。

一、韦皇后的&0t;女皇养成计划&0t;:从后宫到朝堂的疯狂试探

李显复位后的太极宫,总弥漫着一种异于寻常的“温情”

龙椅上的皇帝看皇后的眼神,总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纵容,仿佛韦皇后说要摘天上的月亮,他也会立刻命人搭起云梯。

这份近乎无底线的顺从,根子早在房州那八年凄风苦雨中扎下了深根。

当年李显被废黜流放,从云端跌入泥沼,日日活在武则天的猜忌与刀斧阴影下。

每当驿站的马蹄声骤然响起,他都以为是赐死的圣旨到了,吓得浑身筛糠,几次想拔剑自刎。

是韦氏死死攥住他的手腕,红着眼眶吼道:“祸福无常,横竖都是一死,何必急在这一刻?”

她用粗布衣裳为他御寒,用偷偷攒下的碎银买米下锅,在寒夜里抱着他说:“总有一天,我们会回去的。”

那些共患难的日子,像一根无形的绳,将李显的心牢牢系在韦氏身上。

复位后,他望着眼前珠翠环绕的皇后,总觉得亏欠太多,便想着用天下最极致的荣宠来补偿——她要什么,便给什么;她说什么,便信什么。

韦皇后将这份感激拿捏得恰到好处。

白日里,她是端庄得体的国母,陪李显在御花园散步时,会亲手为他剥一颗荔枝,轻声说:“陛下如今龙体康健,臣妾看着比什么都欢喜。

想当年在房州,能有一颗野果解馋,臣妾都觉得是天大的福气呢。”

夜晚灯下,她卸去钗环,靠在李显肩头,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其实臣妾什么都不求,只求能一直陪在陛下身边。

只是……”

她话锋一转,眼波流转,“臣妾的兄长们,当年也为陛下受了不少牵连,如今陛下复位,若能给他们个闲职,也算是让臣妾心里安稳些。”

李显本就对韦氏一族心怀愧疚,听她这般说,哪里还有不依的道理?没过几日,一道圣旨便送到了韦府:韦温擢升礼部尚书,执掌朝廷礼仪大典;韦洵封为卫尉卿,专司宫禁守卫。

这两道任命如石子投湖,在朝堂激起千层浪。

韦温本是个只会钻营的纨绔,竟一跃成为九卿之,朝堂议事时,他揣着明白装糊涂,却偏要抢在老臣面前话,引得御史们私下里直骂“竖子得志”

韦洵更是将禁军当成了自家护卫队,整日带着家奴在长安街上横冲直撞,连京兆尹都敢拦。

那日早朝,韦温又在朝堂上大放厥词,说要效仿武周旧制,为皇后加尊号“顺天翊圣”

老臣宋璟气得胡须抖,散朝后拉住同列的姚崇,往值房里一坐,拍着案几怒道:“姚大人你看!

韦温这是要干什么?加尊号?下一步是不是就要垂帘听政了?这韦皇后,分明是想踩着陛下的肩膀,学武则天那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