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武周风云里的红妆与权谋 狄仁杰断案背后的朝堂暗战(6 / 7)
>
他捧着一只玉如意,跪在地上说:“陛下洪福齐天,臣无以为报,只盼陛下圣体安康。
对了,老臣前些日子听房州来的人说,庐陵王(李显)在那边过得清苦,连件像样的棉袍都没有……”
话没说完,就见武皇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眼神“唰”
地冷了下来,像淬了冰:“张爱卿,管好你自己的事。
庐陵王是朕的儿子,他的事,轮不到外人操心。”
张柬之吓得额头瞬间冒了层冷汗,赶紧磕头:“臣失言,臣罪该万死!”
退出宫殿时,他后背的朝服都被汗湿透了。
回到农庄,他把众人叫到一起,脸色凝重:“看来陛下对李氏子孙还是防着的,二张又在旁边吹耳边风,咱们不能再等了,得加快准备!”
而远在房州的李显,这些年过得像惊弓之鸟。
他被废后贬到这偏远之地,日子本就清苦,更怕的是武皇哪天不高兴,一道圣旨取他性命。
每次听说洛阳来人,他都吓得浑身抖,抱着柱子就要撞头:“完了完了,母后这是容不下我了,肯定是来赐死我的!”
妻子韦氏总是死死抱住他,哭着劝:“殿下,先别慌!
使者还没开口呢,说不定是好事呢?万一……万一陛下想通了,要召咱们回去呢?”
就这样,李显在恐惧和期盼中熬过了十几个春秋。
他住的房子漏雨,穿的衣服打补丁,连出门买块布料都得看地方官的脸色。
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就困死在这穷乡僻壤了,却不知道,洛阳城里那伙老臣,正悄悄为他铺一条重返帝位的路。
命运的齿轮,已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缓缓转动起来。
五、后宫暗涌:太平公主的崛起与武氏家族的挣扎
太平公主打小就是紫微宫里的“小凤凰”
。
才五六岁时,就穿着武官的小铠甲,在殿上转着圈跳舞,银铃似的笑声洒满殿堂。
武皇把她搂在怀里,捏着她的小脸笑:“我的女儿,比男孩子还机灵,将来定是个有大出息的!”
这话倒真没说错,太平公主长大成人后,眉眼间既有母亲的果决,又带着几分女子的柔韧,成了武皇身边最得力的“左右手”
。
她深谙讨母亲欢心的门道——武皇爱佛法,她就耗巨资修寺庙,亲自去白马寺礼佛;武皇烦朝臣啰嗦,她就陪在御书房,说些宫外的趣闻解闷。
可转身,她就穿着便服去平康坊的茶馆,听官员们私下议论朝政,遇到心向李唐的,便悄悄递个眼色,留下句“改日府中品茶”
。
武三思想巴结她,托人送来一箱西域的夜明珠,她笑着让人原封不动送回去,只带了句话:“表哥,咱们都是自家人,谈这些就生分了。
往后朝堂上的事,还要多仰仗表哥帮衬呢。”
这话绵里藏针,既没驳了武三思的面子,又暗暗划清了界限。
但太平公主心里跟明镜似的——自己血管里流的是李家的血。
夜深人静时,她会对着铜镜里的自己说:“我是高宗和天后的女儿,终究是李家的人。”
她私下里和张柬之等老臣往来密切,常在府中设密宴,屏退左右后,压低声音说:“武氏子弟狼子野心,你们要多做准备,我在宫里为你们留意动静。”
她还拉着驸马薛绍进了阵营,薛绍是李世民的外孙,本就心向李唐,却还是犹豫:“公主,这可是掉脑袋的事,万一……”
太平公主打断他,眼神坚定如铁:“掉脑袋也要做!
难道你想看着我李家的江山,真成了武家的囊中之物?”
武氏家族那边也没闲着。
武三思天天往宫里跑,见了武皇就哭丧着脸:“陛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