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78章 筑府北城循军制,虎邸规严显君威(2 / 3)

加入书签

sp; 推开朱漆大门时需双手用力,因这门板厚近半尺,嵌着九路铜钉,这是君级规制,比王庭的十二路少三路,却已远超卿大夫的七路。

    门环是青铜铸的玄鸟造型,正是秦军的图腾,握上去冰凉硌手,指尖能触到玄鸟羽翼的纹路。

    进门便是中庭,地面用武安当地的红胶泥反复夯打了三十余次,再洒上细沙,踩上去紧实不扬尘,哪怕雨天也不见泥泞,这是墨阁工匠改良的夯土工艺,比传统技法更耐用。

    中庭两侧各列五间厢房,左厢是侍卫值守处,廊下立着八名披甲卫士,穿的是秦军制式的札甲,肩甲上用青铜片嵌着“武安卫”三字,腰悬铜剑,站姿如松,目光锐利地扫过往来之人。

    右厢是宾客驿馆,门帘用粗麻布染成黑色,帘穗缀着小铜铃,有人掀帘时便会发出轻响,既显庄重,又能提醒屋内人。

    中庭尽头是前堂,建在一丈二尺高的夯土台基上。

    比普通封君的“一丈”略高,同样是军功加持的特例。

    台基边缘用青石板包边,石板缝隙填着白灰,严丝合缝。

    台基前设三阶,左阶宽二尺,是贵客与将军的通道,阶面刻着浅纹,模仿的是秦军弩机的牙扣纹,每一步踩上去都像与军旅生涯呼应。

    中阶窄半尺,是礼仪通道,仅在祭祀或迎接王使时启用。

    右阶最窄,是仆从与杂役的通道,等级分明,毫不含糊。

    前堂正门是四扇格扇门,格心雕着“戈戟纹”,而非文臣封君常用的“云纹”。

    堂内地面铺着青灰色方砖,砖面压着绳纹,缝隙间嵌着细银丝,既防潮又显精致,这是墨阁学徒从青铜器铸造工艺中衍生出的巧思。

    堂中设一座三尺高的青铜鼎组,共八鼎。

    普通封君是七鼎,赵诚因灭韩、赵两国,获秦王特批加一鼎,鼎身铸着简化的夔龙纹,鼎耳缠着红绸,是祭祀时用的礼器。

    鼎后是一张长五尺的柏木案几,案面涂着黑漆,光可鉴人,上面刻着韩、赵两国的简化舆图,标注着赵诚率军攻克的城池。

    从韩国的新郑到赵国的邯郸,每一座城名旁都刻着小小的戟纹,是军功的见证。

    案上摆着一方铜砚、几支木牍,木牍上写着封地的农事、工坊进度,墨迹未干。

    兼任武威君府大管家以及赵诚内侍的断玉,此时正坐在案旁提笔书写着什么,她好看的眉头微皱,时不时思索片刻,而后继续处理事务。

    堂两侧列着编钟与石磬,钟架是坚硬的枣木所制,涂着朱漆,钟体上刻着“秦王政十六年灭韩”“秦王政十七年灭赵”的纪年,敲击时声音雄浑,能传至中庭。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