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结构与主体之间(2 / 2)
>这种心态导致个体急于与那些看似更弱势的女性划清界限,强调自身的自主选择与强大,从而避免承受同样的羞辱。
然而,这种恐弱心态在无形中巩固了现有的权力结构,因为它分裂了女性之间团结的可能性,并默认了弱者可耻这一隐含的逻辑。
真正的力量源于诚实地面对自身的经历,承认伤害的存在,而不因此否定自我的能动性。
唯有如此,个体才能停止自我欺骗,并与其他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建立起真诚的连接。
基于这种共同的认知,女性主义的实践意义在于谋求一种新的团结形式。
这种团结并非建立在塑造一个完美无瑕、绝对正确的女性形象之上。
相反,它认识到女性群体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与多元的经验。
其目标在于创造一个能够容纳所有女性,包括那些看似做出非常规或不被理解选择的女性的空间,一个让她们能够免于羞辱与暴力,并获得基本尊重的空间。
它旨在打破那种让女性相互竞争、相互指责的恶性循环,而是推动一种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文化。
最终,所有这些探讨都指向一个根本性的目标,即人的主体性成长与解放。
这意味着要越将自身视为客体的思维习惯,无论是作为情欲的客体、家庭的客体还是社会的客体。
它要求女性成为自己生活的叙事者与行动者,而不仅仅是故事的被动承受者。
在性与爱的关系中,这意味着追求那些能够丰富个体生命、促进人格成长的关系,而非那些带来损耗、打击自信与重复伤害的关系。
它鼓励个体审视传统婚姻家庭制度中的权力结构,并思考建立新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既向内也向外的过程。
它始于对自身所处极限位置的清醒认识,始于对结构性束缚的洞察,同时也始于对哪怕最微小范围内主体性实践的坚持与勇气。
它不是在寻找一个一劳永逸的最终答案,而是持续进行的批判、对话与行动。
正是在这种动态的、永不停止的努力中,蕴含着改变自我与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创作日志:(坚持的第00524天,间断11天;2025年9月1日星期一于中国内陆某四线半大城市)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