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八章 博闻广识(2 / 3)
面翻栏杆,当然不可能那么干!
毕竟大家在这种地方、一言一行都要讲究点仪式感。
秦亮遂道:“汝去把他叫到阁道上来。”
庞黑道:“诺。”
于是秦亮继续与王沈郭统闲聊。
没过多久,沈莹便跟着宦官庞黑、从旁边的侧门走出来了。
秦亮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觉得这两人还有点稀奇。
冗从仆射名叫庞黑、但他既不胖也不黑,沈莹的字是伯玉,却晒得皮肤黝黑。
二人的名和字,非要反着干阿。
沈莹走上前,躬身揖拜道:“臣拜见陛下。”
他已经受了晋朝给的一个闲职官位,但也成了晋臣,所以改口称臣了。
此时世人的正坐就是跪坐、跪拜的含义与后世不太一样,并非明确尊卑的意思,书信里平辈也常写上“顿”
,相互磕头很常见。
但人们在外面站着的时候,无论尊卑,大多也只会揖拜;除非是认错或者特别郑重,否则地面上没有筵席、大家都不用跪。
不过一会进屋子里入座、沈莹多半会行稽礼。
秦亮微微颔,然后继续沿着阁道漫步。
沈莹也跟着王沈他们,追随其后。
秦亮一时没有说话,因为他竟然把事情给忘了!
他有个本子、专门记录自己要做的事项,但此刻丢在了里屋。
今天召见沈莹,究竟是干什么来着?
皇帝一言不,沈莹的神情倒愈紧张起来,估计他正在猜测、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主要是那么多吴国降臣,不乏有吕据、滕胤等地位更高的人,皇帝却偏偏召见他一个吴国的年轻郡丞、确实有点反常。
好在秦亮终于想起来了什么事,他当即停下脚步,转身问道:“我听说吴国南方出产棉布?卿游历各地,了解此事吗?”
实际上三国就有棉花,但北方种植的棉花主要是来自西域;短绒棉的纤维太短,根本没法用来纺布,填充被子都会被嫌弃,百姓宁肯用柳絮等物。
秦亮知道后世有西北长绒棉,但此时西域传过来的显然不是一个品种,还得培育亚洲棉才行。
沈莹忙躬身道:“回陛下,臣知道朱崖洲(海南岛)的黎族人、已种植棉花多年,出产的布称‘吉贝布’。
但棉花脱籽麻烦,黎族人纺布又太慢、因此运到石头城的吉贝布,品相较差、价格贵,世人只是当稀罕物购买。
由于朱崖洲当地缺少纺布原料,当地的百姓才一直种植棉花纺布。”
秦亮事先并没有告诉沈莹、今天要问什么,不料沈莹这都知道,说得还挺详细!
秦亮忽然觉得,沈莹确实是个人才。
听到这里,秦亮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不巧了,马少府当初出名,其中一件事就是改进了织绫机、在民间传开了名声,若叫少府针对棉花制作更好的器械,应该不难。
伯玉尽快派人南下,找一批棉花原料回来看看。”
沈莹立刻揖道:“臣谨遵诏命。”
他想了想又道:“但朱崖洲的棉花、只适应当地气候,曾有人向北移植、却没有成功。”
秦亮道:“培育种子只能慢慢筛选,缓慢向北移栽、不断挑出那些适应气候的种子,此事无法急于求成。
不过我们可以开通海运,先把原料运到北方来加工;到时候还可以从交州运粮到朱崖洲交易,鼓励当地黎族扩大种植。”
而且有了棉花、不一定都用来纺布,要是做成棉袄和被子,加上以后加大对石炭(煤)的开采;不仅有利于北方民生,还可以让辽东等地的军民更抗冻,利于开和占据地盘。
沈莹恍然道:“陛下真博闻广识也!”
秦亮看了一眼沈莹,觉得把此人派到交州去做官
↑返回顶部↑